站內檢索
累中,除了大量宗教的內容外,利益眾生、服 務社會、慈悲仁善、無私奉獻、見義勇為等也屬於福德積累的重要內 容。觀音世俗文化中的文學內容有各種各樣的表現形式,總結起來主 要有如下幾種:其一是具有文學色彩的各類觀音經典;其二是中國歷 史上出現的各類觀音應化顯靈故事;其三是各類觀音贊、觀音偈、觀 音頌以及觀音像題記、觀音寺遊記、觀音殿堂廳閣楹聯以及豐富多采 的觀音變文、俗講等;其四是各類文學作品中對觀音及其有關角色、 有關場景的描寫;其五是比較成熟的觀音文學,主要指宋元以後形成 的各類觀音傳記以及專門表現觀音菩薩顯化濟世事蹟的中短篇小說、 戲劇、說唱作品。觀音世俗文化中的藝術內容體現.....
佛 教哲學特有的方式,對於人類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二分及辯證的一 種顯揚與措置,它說明佛法哲學與一般人類哲學思惟之間,其實也 存在根本的互動與互通之處,而基於這種互動、互通,才有佛法哲 學的特殊色彩的問題,而不能將事情顛倒過來,因為過度強調佛法 文明的特殊性,以致於讓佛教文明長期脫離人類整體文明的進程, 讓佛教文明因而失去其救度與弘揚的根本方向。 佛法本來既有理論理性的彰顯,也有實踐理性的開發,理論知 識的建構與實踐能力的拓展,本來如鳥之雙翼(《般若經》),或 如父母之琴瑟和絃(《維摩經》)。然而從整個佛教發展史特別是 大乘佛教發展史的整體趨勢而言,則不能不說佛教在歷史上更多.....
「高牆心聲」—佛光山監獄教化活動的文本挖掘及 LDA 模型分析研究
佛教參與罪犯改造具有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意義。本文以佛光山監獄教化活動為研究對象,意在通過分析參與者的直接回饋,探索活動對服刑人員的作用,提供監獄教化組織參考;使用TF-IDF 關鍵字提取和 LDA 模型,並進行特徵分組,分析106 篇參與心得;佛光山的監獄教化活動能夠積極影響參與者,不同活動產生不同效果。活動立足佛教「心靈」解脫,效果與「四給」理念契合,與教化點關係不大,與活動設計關係密切。「佛學會考」、「三皈五戒」活動具有較強宗教色彩,參與者更專注從內心獲得精神歸屬,群體間思想感悟相似。巡迴講座參與者更容易與主講人共情,加強自我反思,產生特有的內心感受。命題式書畫競賽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參與者思惟發散與情感宣洩。教化活動呈現連續性和承接性,與佛教「信解行證」修行契合。但教化組合仍處於非自覺狀態,未來的教化活動須靈活組織,有針對性地開展。
生死學視域下的人間佛教
西方的死亡學研究側重於生理學、醫學和心理學,實踐方面側重於對病人的臨終關懷,傅偉勳將之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心性之學,特別是佛教哲學,加上存在主義心理治療,整合形成東方色彩的生死學。人間佛教為當代佛教的發展特色,從生死學視域出發、以佛光山為個案,對人間佛教進行研究,可以發現:人間佛教的代表人物星雲大師,對生死問題有全面的開示和指導,展示出人間佛教有機地結合當代社會的生死觀和解脫觀體系,對安樂死、自殺、墮胎和器官捐贈等生死學的重要議題都有深入闡發;人間佛教生死學理論體系,既彰顯佛教本具的智慧與慈悲,也顯示出巨大的開放性。在生死學的實踐領域,佛光山積極參與臨終關懷、喪葬服務、災難救助、生死教育的研究和推廣工作,突破了佛教的傳統形式,體現出佛法的實用性和現代性。特別是台灣南華大學和慧開法師,二者在佛教生死學領域的開拓和推廣成果斐然,令世人矚目。
人間佛教經世的歷史跌宕與轉折
原始佛教如實體現人間佛教的真義,佛陀在人間成就佛道,發揮慈悲為懷的本色,實踐教化、救濟眾生等社會服務的終生職志。釋迦牟尼佛非神話之超人,而是存在過人世間的歷史人物,同樣面臨過生老病死苦的生命經驗。據文獻所記,佛陀約生於西元前五六○年,位於今日尼泊爾靠近北印度的迦毗羅衛城藍毗尼園,名為喬達摩Gautama(氏族名號‧悉達多名字:夢想成真或達成目標)。釋迦牟尼(Shakyamuni),是指釋迦族的聖人,是對其美好人格的肯定與讚賞。然而隨著釋迦離世時日的久遠,種種的美化與神話因應而生,人間佛陀也逐漸增添眾多神能和超能的色彩,而西元一世紀自有佛像形塑以來,更促使人間佛陀的特質不斷蛻變成殿堂上為人膜拜祈求,並擁有無比超凡能力的超世間之佛。
世俗的神聖性質——全球佛教華人地區的法會及社會參與
在洛杉磯郡一個不屬於任何城鎮的偏遠社區,寧靜的山丘上,矗立著一間色彩鮮明的中國佛教寺院,周圍綠樹環繞。這間寺院名為西來寺,英文意義是「來到西方」(coming to the West),是美國數一數二的大型中國寺院,也是現代漢傳佛教教團佛光山在北美洲的總本山。
星雲大師對儒家思想的改造—以《人間佛教》為中心的研究
星雲大師是自二十世紀中葉以來最有成就、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人間佛教大師,對中國乃至世界的佛教事業作出傑出的貢獻。他的人間佛教思想具有非常強烈的現實關懷色彩,對傳統的儒家思想進行改造和吸收,將其納入到佛家的思想體系之內。從而一方面促進佛教思想的入世性,一方面提升儒家思想的境界和內涵,實現雙向的利益和昇華,為中國的傳統文化之傳承和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本文將就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一書中,關於具有典型儒家文化色彩的「忠」、「孝」與「和」的思想之吸收改造,進行討論、研究。有鑑於佛教思想文化中,亦有「孝」與「和」方面的思想,因此本文也將區分佛教這方面的思想和儒家的相似與不同,從而認識星雲大師相關思想的歷史源頭。
平常心是道──佛光山感應錄的敘事新貌
佛教感應錄自南朝時始作,在隋唐時期盛極一時,六朝以下,則與志怪小說合流,世代流傳至今,自有其獨特的影響力和與時並進的價值。 然佛教感應錄在流傳過程中,為強調其內容的「徵實」,而採取新聞報導的紀實筆法,逐漸形成模式化的書寫, 難免有千篇一律之感。直到1949年後的台灣,因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倡導「人間佛教」,開始出現佛教感應錄的新版本,此類感應錄的神異色彩輕淡,強調感應者在體證佛理後從內心產生翻轉生命的動力,雖不言見佛見聖的神異相狀,終能表達「見性成佛」的靈感妙應,開展了現代佛教感應錄的新頁。
從印順法師到星雲大師 ——人間佛教佛陀觀的當代演進
印順法師的佛陀觀,是建立在其對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佛陀觀深入研究的基礎之上,具有強烈個人色彩,但又與時代需求密切相關的思想體系。而星雲大師是當代人間佛教思想弘揚與實踐的領袖,他在前人的基礎上,將人間佛教佛陀觀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使佛教更好地與當代社會現實和普世價值相適應,為人間佛教佛陀觀的當代演進作出突出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