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2021人間佛教思想十堂課 線上論壇3月1日開播
識理解人間佛教思想。 第一堂課將於3月1日開播,主題為「人間佛教的修行觀」,由佛光山寺住持心保和尚及上海大學道安佛學研究中心主任暨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榮譽教授程恭讓教授,依據〈佛陀教法思想之根本宗旨是現法樂、後世樂、究竟樂之辯證統一--《雜阿含經》義理辯證之一〉,探討人間佛教同時重視現世、後世的安樂及究竟解脫的思想。請大眾務必把握機會,前往YouTube、騰訊平台收看,相關訊息密切關注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網頁。 圖說: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規劃的「人間佛教思想十堂課」線上課程,將於3月起每月1日播出,邀請法師及學者專家,以論壇方式,暢談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 圖/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提供 佛光.....
2021人間佛教思想十堂課
修行觀 講師:佛光山寺住持 心保和尚 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 程恭讓教授 時間:3月1日(一) 19:30-20:30 CST 台灣時間 語言:中文/國語 海報:JPG版 講義:〈佛陀教法思想之根本宗旨是現法樂、後世樂、究竟樂之辯證統一—《雜阿含經》義理辯證之一〉 網址:YouTube:https://youtu.be/xkSJ-v0xn9E (3月1日播放) 微信公眾號:https://mp.weixin.qq.com/s/Q43iivQYuofZRl7lPRgVqw.....
佛陀教法思想之根本宗旨是現法樂、後世樂、究竟樂之辯證統一—《雜阿含經》義理辯證之一
《雜阿含經》作為最早期的一部原始佛教聖典,更多真實地反映了佛陀時期佛教思想教法的實際。本文中擬提出並論證:由《雜阿含經》求證釋迦牟尼佛之教法思想,首先可以肯定地說,佛陀教法思想的根本宗旨,乃是關懷眾生及人類的現法樂、後世樂及究竟樂的問題。所以佛陀的教法思想,從本質上看,可以說是為眾生、為人類探求幸福之道的學問;從特徵的角度言,佛陀為眾生、為人類所探求的幸福之道,則是能對人類現法樂、後世樂及究竟樂問題加以辯證考量的一種幸福之道。
佛陀教法思想之根本宗旨是現法樂、後世樂、究竟樂之辯證統一——《雜阿含經》義理辯證之一
《雜阿含經》,是中國佛教所傳原始佛教四部聖典之一。此經在漢譯中有兩個傳本,一個是南朝劉宋時期求那跋陀羅所譯的《雜阿含經》50 卷,翻譯時間在西元435 至445 年之間;一個是失譯人名的《別譯雜阿含經》20 卷,其譯出時間,一般推斷比劉宋譯為早。在南傳佛教中,相傳有五部聖典,漢傳佛教所傳譯的《雜阿含經》,與南傳佛教五部聖典中《相應部》經典大體上相當。
原始佛教的三大核心價值暨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對佛教社會思想的新貢獻
本文借助巴利原文、漢譯以及新譯之間的對勘,對《阿含經》等原始佛教經典進行深入的義理辯證及現代詮釋,闡明原始佛教佛陀教法的根本宗旨是要合理解決人類福德生活的問題,體現了為人類探求現法樂、後世樂、究竟樂的辯證統一,即佛教在世界觀問題上介於天道、人道之間而以人道作為中心的價值方向,在人生觀問題上介於現實人生、生前死後之間而以現實人生作為本位的價值方向,以及在社會觀問題上介於個人修持、社會參與之間而高度重視社會參與及社會淨化的價值方向,展現了以佛陀教法思想為基礎的佛教思想文化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價值標準。這也正是當代人間佛教應該繼續宣導和努力的建設目標。而星雲大師在推動人間佛教方面可謂不遺餘力,筆者將通過深度解讀星雲大師晚近論定作品《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突顯此書的價值思想與《雜阿含經》及原始佛教相關價值思想的血脈關聯,因此可視為人間佛教思想理念及其三大基本價值方向的現代版。
以病身示現法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