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關鍵字懺儀,共2筆結果:
十至十四世紀《法華經》扉畫的演變
大約唐朝玄宗(712-756 在位)初年,西京(今陝西長安)龍興寺有位楚金禪師,於靜夜持頌《法華經》,當頌到第11 品〈見寶塔品〉的時候,身心彷彿進入禪定的狀態,忽然見到多寶塔現在眼前,釋迦牟尼的分身佛遍布天空。楚金禪師感動地淚如雨下,於是開始布衣一食,足不出戶,六年後誓建多寶塔。據說楚金的誠心感動了佛,因此「感通帝夢」,唐玄宗便派宦官前來捐錢幫助建塔,並頒賜匾額。建塔完成時,楚金禪師遂與同修大德49 人,相約每年春秋兩季,舉行「法華三昧」的懺儀,唐玄宗並降旨成為固定法事。楚金禪師還奉旨抄寫《法華經》一千部,其中金字36 部,用以鎮塔,又再書寫一千部,散施給大眾
/periodicals/5afb0e92-6c2f-11ef-a8d0-c9de5a43d6bf/
禮佛如佛在 ——以慧思大師《受菩薩戒儀》為中心
天台宗的懺儀是與其止觀實踐相連繫的,而這一宗教傳統乃是源自慧思大師的《受菩薩戒儀》。慧思大師的《受菩薩戒儀》在「禮佛如佛在」的佛教語境中,發展出了「禮佛就禮佛」的「一心禮佛」懺儀體系,即你在懺儀中受菩薩戒完全是你自己的事,而不是做給你必須奉請來見證你受戒的諸佛菩薩和十界眾生看的,所以,在此期間,你只要「一心禮佛」、「一心懺悔」、「一心受戒」就好,別無他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天台宗懺儀講求的是「心空則靈」,而不是一般而言的「心誠則靈」,因為其中的「一心」,乃是在懺儀過程中無所執著的心。
/publications/item_123456789_6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