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關鍵字意義重建,共2筆結果:
主題座談「拭目以待的挑戰與機遇:人間佛教如何面對AI時代的降臨」
值引領,即佛教倫理可為科技發展提供“覺知框架”,避免演算法淪為異化人性的工具;二是修行方式的現實增強,即借助AI擴大“利他半徑”,如虛擬宇宙中的全球共修,但要堅持“自覺觀照”的修行核心;三是居身道場的意義重建。人間佛教通過物理空間、儀式實踐(如早晚課、齋堂用膳)及社會互動,構建“身心合一”的體驗場域,消解技術時代的身心二元對立。因此,王教授認為AI時代的終極追問在於“智慧與意義何者為人之本”。她強調,人間佛教的中道智慧可成為對抗異化的精神資源——以“佛性”喚醒人的主體性,以慈悲利他重塑社群聯結。論壇尾聲,她援引佛光山“讓每個走進道場者找到生命價值”的宣導,呼籲人間佛教需要在演算法與資料的洪流中.....
/news-event/news/TSNews-000379/
「無我」才能「有我」—星雲大師責任倫理思想研究
在當代社會中人們的生活呈現出碎片化特徵,傳統的道德生命意義被解構了。同時,個人從各種共同體中脫離出來,自我成為生活世界的中心, 須為自己的生命意義承擔起責任。因此,關於責任的倫理就能作為道德生命意義重建的基點,中華優秀傳統則能為這一重建重任提供豐富的文化資源。而作為佛教現代化最新理論成果的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其責任思想與實踐,不僅呈現自利出世和利他入世的責任倫理特徵,而且在實際實踐過程中以責任共同體的形式分享責任並形成責任紐帶。人們既可以在人間佛教的責任實踐中增進德性,又能在德性提升中體悟「無我」,在「無我」中展現「自我」,從而在人間超越出有限的生命意義。
/publications/item_123456789_33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