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的變與不變
總體上看,中國佛教歷史進程的基本脈絡呈現出三期連動的走向,從西漢到隋唐,在長達一千年的過程中,歷史的主脈是引進、消化、吸收印度佛教,不但播下佛法的種子,而且完成了本土化轉型,實現了理論扎根與實踐的拓展,在不斷學習、不斷創新、不斷弘揚的歷史進程中,形成文化型與學術型佛教的高度繁榮。 促成這一歷史主脈形成的核心因素是域外僧人的入華傳教、中國僧人的西行求法、中外僧人的合作譯經、大批僧俗學人的踴躍譯經講經,以及信眾的寫經、抄經、印經、刻經、唱經、誦經、供經等,以及在此基礎上主要由高僧大德完成的理論辨析、理論建構、理論推廣。
翰墨平生作佛事
「書法」是以毛筆書寫漢字所形成四度元.空間與時間結合的藝術―在平面的二度空間上,藉由圓錐形毛筆書寫的澀滑疾遲、提按頓挫,展現墨色的濃淡、乾濕、燥潤,呈顯出具有立體三度縱深效果的線條與視覺效果,加上書寫本來存在的時間韻律和節奏,故名曰「四度元藝術」。
佛光大辭典英譯人才培訓 善用工具事半功倍
並提到翻譯會有中英譯文差異,如定冠詞、單複數、虛字等問題,以「懷州牛吃禾」為例,禾是不可數名詞,牛該用單數或複數﹖都是要去探討的問題。 教授也說,以前還沒有電腦的時候,他只能將字卡貼在經典上,再一一抄寫經號,光是校對就花了兩年,還不一定能毫無錯誤。而這些卡,日後也成為他個人的參考,有時候若要找相關歷史資料,還是會去看這些字卡。「你不知道這些工具好不好用,但是這些工具都會是很好的練習。」 蘭卡斯特最後強調,現在的資料更新速度非常快,今天的資訊,隔天就落伍了,勉勵大家應保持「初學者的心念」,放下自己因過去所學產生的執見,去獲得更多資訊。 圖說:館長如常法師為蘭卡斯特教授介紹簡體版《世界佛教美術圖說.....
從敦煌吐魯番所出早期寫經看佛教的東傳西漸
魏晉時期是佛典在中國大翻譯、大傳播的時期,它一直延續到南北朝。這些早期譯出的佛經寫本,在內地是早已散失殆盡。然而,在敦煌、吐魯番出土的古本寫經中,尚有一些遺 存,由此,人們往往以為佛教及其經典傳入中國,首先是由中亞傳到吐魯番、敦煌,接著到河西,然後再傳到中原,這是一種誤解。實際情況是:佛經的東傳,首先是到達當時的政治中心洛陽、長安,而後再逐漸流布到河西、敦煌以至吐魯番,呈現出佛教經典東傳後再西漸的過程,下面擬對這種過程作一點概略的考察。
「藏海無涯」大藏經通俗講座
期:8/16-17(六-日) 地點:佛光山藏經樓法寶堂 【第一場藝術類】 大藏經的雕版藝術:印刷術與文化傳承的結合——談金陵刻經 主講:如常法師 主持:曾淑賢教授 【第二場文本類】 大藏經編纂的歷史:寫經、刻經與活字版時代的藏經 主講:萬金川教授 主持:永本法師 【第三場音樂類】 佛教音樂與儀式:聲音如何塑造宗教氛圍 主講:永富法師 主持:妙凡法師 雕版收藏 《淨土四經》 佛光山藏經樓法寶堂 雕版收藏 從世界非遺文物佛經雕版,呈現中華文明印刷之美;透過學術的考察,探究佛教圖像、文字、音聲弘法的藝術內涵;透過大藏經俗講,認識漢譯佛典的傳播歷史。 通俗講座: 【第一場藝術類】 大藏經的雕版藝術.....
南詔大理寫經述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