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師以他的 特有方式,闡釋善巧方便要有般若智慧的統攝。 (五)重新開啟佛法理論理性與佛法實踐理性的新動態 平衡 綜上所論,無論是星雲大師個人的人格修養,還是星雲大師所 領導的佛光團隊的內在動力機制,都明顯地、強烈地體現出般若智 慧與善巧方便辯證融和的精神和特質,這是見證現代人間佛教合理 性、合法性的根據,也是彰顯現代人間佛教與傳統大乘佛教一貫性 及相續性的義理思想的根本。 這裡還可以更進一步申論:般若與方便的辯證及融和,是以佛 教哲學特有的方式,對於人類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二分及辯證的一 種顯揚與措置,它說明佛法哲學與一般人類哲學思惟之間,其實也 存在根本的互動與互通之.....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念的空間實踐及意義—以佛光大學海淨樓中的日常生活為中心
空間實踐是人在生活中對於空間的感知,佛光大學海淨樓中的生活世界,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念微觀、具體而又生動的實踐。這一空間中的生活既秉承「早晚功課」和「不作不食」的傳統叢林規訓,也秉持大師「共食、共住、共修,都是一家人」的理念,空間中的大眾以其身心體驗形成了經驗性的人地關係。大眾在實踐中,生產出空間意義、並形成內在的空間認同,將意義與認同的空間打造成「地方」。而這一「地方」秩序的維繫體現在:既有一定的信仰神聖因素,也有生活樸素情感的「禮物」流動,這是具有當代人間佛教特色的話語建構嘗試,也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得以不斷發展的內在動力機制之一。
菩薩人格的內涵及其養成—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人格理念為例
星雲大師宣導回歸佛陀本懷的人間佛教,主張佛教要走入人間和社會,以解決人心問題和社會問題為目標。「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星雲大師在其人間佛教理念中將人格作為一個重要的命題來闡述,注重經由實踐佛法達到自我的提升和人格的昇華,逐漸從做人到成佛。人間佛教以其獨特的世界觀和自我觀,構建了一個人格理論系統,其中菩薩人格作為一種人格類型,最能體現出人間佛教的人間性和生活性。菩薩人格以慈悲為首要特質,以利他奉獻為核心價值取向,以本具的佛性和對佛教的信仰為主要發展動力,強調經由佛法指導,在行佛中的實踐養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