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關鍵字制度改革,共2筆結果:
六十年僧教宏圖― 星雲大師在台灣推動僧伽教育的理念、 挑戰與影響(之一)
星雲大師自1965 年於台灣高雄壽山寺創辦壽山佛學院開始推動僧伽教育,以建構現代化、制度化且具有國際視野的僧團為目標,開創了嶄新的佛教教育模式。其理念以人間佛教為核心,強調佛法生活化、制度現代化與教育全球化,並透過設立佛學院、叢林學院與大學體系,培育兼具德學與實踐能力的僧才。儘管過程中面臨資源短缺、社會誤解與制度阻力等諸多挑戰,星雲大師仍以其堅定信念與開放行動,逐步推動佛教教育與社會接軌,實現以教育弘法,以制度興教的願景,對台灣乃至全球佛教界產生深遠影響。本文將從理念根源、教育實踐、挑戰因應與歷史貢獻四方面,系統梳理星雲大師在台灣推動僧伽教育的整體過程,並評估其宗教與文化意義。
/periodicals/0e474e31-c100-11f0-9f48-c9de5a43d6bf/
公共性對現代佛教制度建構的影響—以佛光山為例
公共性作為現代社會的重要特徵,對現代佛教制度的建構具有重要意義。現代國家制度的建設對普羅大眾訴求的關注及對公共權力的要求不斷加強,因此,在宗教神聖性基礎上建立政權的合法性被瓦解後,宗教的公共性已然成為其影響社會建構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說,宗教要想更好地實現現代化轉型,對其公共性的挖掘將成為宗教與現代社會良好互動的契合點。在中國傳統社會,佛教僧團作為區別於血緣家族的生活共同體,體現了其固有的公共特性。公共性在佛教現代制度改革中分別表現為,佛教從內部進行革新以回應時代的質疑以及佛教與其他宗教共存的問題。具體的制度構建則可以從僧團和宗教空間兩個中心展開。佛光山是現代佛教制度改革的成功案例,星雲大師從開山一開始就意識到了佛教的發展必須與現代化社會的發展相互適應,從其弘法理念到制度細節無不體現了公共性的特徵,不僅促進了佛教的現代化轉型,有益於佛法的弘揚和發展,而且對公共事務的積極參與,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穩定,值得借鑑。
/publications/item_123456789_5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