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個 世紀人類文明的快速躍進和大步跨越,更是驚人的,甚至是難以估 量的。環境的變化,文化的變化,技術的變化,必然要使我們對於 佛教的理解與期望,發生重大的質變;而作為一個偉大的哲學和宗 教體系,佛教文明本來也應該具有這樣的潛力和能力,即使是在現 代人類文化的因緣下,也有可能實現「舊命維新」,為當代的文化 總論──星雲大師是現代人間佛教的一座燈塔 51 及未來的人類,繼續盡到教化和引領之責。所以,推動佛教由「傳 統模式」到「現代模式」的轉型,由「中國模式」到「世界模式」 的轉型,走貼近人類、貼近生活、貼近社會、貼近世界多元文化的 人間佛教的道路,可以說同樣是歷史運勢的必然要.....
人間佛教與當代社會第一堂課 星雲大師是現代人間佛教璀璨的燈塔
的發展提供深層次的思考與啟發。 「在現代人間佛教百年歷史中,星雲大師是舉足輕重的傳奇人物,照亮佛教發展的道路。」程恭讓強調,若無星雲大師的推動,人間佛教可能早已式微或回歸傳統迷信模式,現代人也將難以在佛教文明中找到真正的生命家園。星雲大師不僅確立人間佛教的弘法方向,也推動佛教與現代社會相互契合,讓佛教得以在現當代文化環境中持續生根發展。 程恭讓從全球佛教史,以及漢傳、南傳、藏傳佛教史的代表人物,說明星雲大師在現當代人間佛教的重要地位。人間佛教經歷三個發展階段,從太虛大師、印順法師,到星雲大師的推動,如今在海峽兩岸乃至全球漢語學界、全球國際佛教學界,都開展了人間佛教的理論研究及廣義的人間佛教問題.....
佛教文明與「文明交流與互鑑」
本文從對亨廷頓「文明衝突論」一些觀點的批判出發,剖析了近現代佛教研究所秉持的西方範式的盲點和誤區,特別是作為其思想背景的西方文明觀的偏頗之處,進而分析了「佛教文明觀」的歷史依據,並指出包括「佛教文明觀」在內的多元文明觀對理解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性,對探討「文明交流與互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懷念星雲大師 未來的佛教必然是人間佛教
式,高度地落實下來。人間佛教可以說是佛教發展過程中「理想型佛教」的落實。 談到人間佛教和未來的佛教,程恭讓教授引用星雲大師所說:「未來的佛教必然是人間佛教。未來人類文明的特點,將是注重更多的交流性。」佛教文明是一種交流性的文明,佛教的哲學核心是無我,包容、接納各種不同文化、文明的融合,在世界各地發展。 課程最後,王雪梅教授表示:星雲大師一生以弘揚人間佛教為職志,對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討論,就是我們對他最好的懷念,也一定是大師所樂見。感念大師對人間佛教國際化和現代化弘傳的卓越識見與非凡貢獻,也在此表達我們最深的敬意與懷念。 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懷念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學十堂課」,第一堂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