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戒殺詩 ─ 名殊體不殊
戒殺詩 ─ 名殊體不殊  Though the Names Differ, the Essence Does Not
「人間佛教」與世界和平
佛教是一個和平的宗教,自誕生至今約二千五百年來,沒有發動、參與過任何一場戰爭,是人類和平一貫的宣導者和實踐者。佛教唯一的武器,是智慧之劍,它的敵人也只有一個,那就是自己,自己內心的貪瞋癡。而提倡「人間佛教」的星雲大師,更是當今促進世界和平的偉大榜樣。「人間佛教」的主旨,是改善人心、關注當今社會、促進世界和平;其途徑,是通過佛陀教誨的實踐,認識人的本性,約束人的不良欲望、暴力與侵略性。佛教認為:只有通過自我修行,遵守戒律,提升智慧,「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才能不斷完善個體生命的品質,而只有每個人都願意並實踐自我約束並理解他人,才能達到人與人的友愛、達到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宗教、不同政治群體的理解、包容、和諧。而星雲大師本人更以其多年的修行實踐,成為華人世界共仰的道德楷模。
塵世閑話——時光慢走
《勝鬘經‧ 十受章》注疏的敦煌本和傳世本比較研究—兼論星雲大師《勝鬘經十大受》的實踐性闡釋
《勝鬘經》已在敦煌遺書中找到寫本,同時吐魯番文書中也發現有兩件殘片,但該經的註疏,尤其是第二章節〈十受章〉的註疏尚未進行充分的研究。本文擬對該章的敦煌文本進行探討,同時觀察其與傳世註疏中的文獻脈絡,最後結合當下佛教的人間思想潮流,嘗試論述星雲大師所著《勝鬘經十大受》和〈十受章〉敦煌註疏本、傳世本的思想淵源,探究該書寫在人間佛教思潮下的實踐性意義。
世間自然的法則
世間自然的法則 The Law of Nature
「人間佛教」之語源問題與現代詮釋——並以星雲大師《佛光教科書》為視角
「人間佛教」這一理念,由太虛大師及其後學揭出於二十世紀初期,在二十世紀後半葉的海峽兩岸蓬勃發展,正如星雲大師所言「二十一世紀為人間佛教發揚時期」(《佛光教科書五.宗派概論》),大師的這一論斷,顯然是可以預期的未來前景。也正如《佛光教科書》中的精闢總結:「佛教的戒律講究修身利人,所謂『人成即佛成』,戒律從外相的修持清淨,到內心的不動念,層次有所不同。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小小戒已不適用於各國不同的民情及現代時空。」
「人間佛教的經濟與管理文化」論壇 香港中大演繹
及意義帶來挑戰。論壇的議題須面對新時代的課題,過去以西方文明為思考,演變成更多的知識,創造更多財富及握有更多權力,「我們不得不從東方的佛教智慧角度重新檢視這個時代的價值觀。自利利他是大乘佛教的精神,五戒十善是現代社會非常需要的依據」。鄺美雲會長認為新的管理非常重要,「把心管理好必定有經濟效益。正如大師教導三好四給,心量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 寬運法師感謝星雲大師把香港的山林佛教推向學術研究層面,「人間佛教的始創人是佛陀,佛教為了人生改善,先要管理好自己」。徐世和博士指出,佛教理論與企業管理貫通,佛教理念對於承擔社會責任有正面的引導作用,人間佛教可幫助企業的長遠發展。林國才擁有救災工作經驗,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