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專題講演:佛不是喪,佛是慈悲,智慧和精進
各位同學好!剛才開幕式上說過:星雲大師設立的這個人間佛教論文獎學金項目,最主要的宗旨是傳承中華文化,傳承佛教文化,培養佛教研究者年人才。此次人間佛教獎學金發表會恰好趕上辭舊迎新,各種各樣的新年活動在大覺寺舉行。而此次榮幸代表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作主題演講,我想所講要有一點現實意義,所以我把今天的演講主題定為:「佛不是喪,佛是慈悲、智慧和精進」
心懷度眾慈悲願,身似法海不繫舟
為作世間慈悲人
人間佛教理念的反思: 從「人間佛教」到「世間佛教」
「人間佛教」和「人生佛教」思想是近百年來中國佛教理論與實踐的主流,已經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是對此還需要不斷反思,推陳出新。本文提出以「世間佛教」代替「人間佛教」,「眾生佛教」取代「人生佛教」,以更好地彰顯佛教眾生平等的本質,回歸佛陀慈悲愛生的本懷。
人間佛教經世的歷史跌宕與轉折
原始佛教如實體現人間佛教的真義,佛陀在人間成就佛道,發揮慈悲為懷的本色,實踐教化、救濟眾生等社會服務的終生職志。釋迦牟尼佛非神話之超人,而是存在過人世間的歷史人物,同樣面臨過生老病死苦的生命經驗。據文獻所記,佛陀約生於西元前五六○年,位於今日尼泊爾靠近北印度的迦毗羅衛城藍毗尼園,名為喬達摩Gautama(氏族名號‧悉達多名字:夢想成真或達成目標)。釋迦牟尼(Shakyamuni),是指釋迦族的聖人,是對其美好人格的肯定與讚賞。然而隨著釋迦離世時日的久遠,種種的美化與神話因應而生,人間佛陀也逐漸增添眾多神能和超能的色彩,而西元一世紀自有佛像形塑以來,更促使人間佛陀的特質不斷蛻變成殿堂上為人膜拜祈求,並擁有無比超凡能力的超世間之佛。
源起佛陀——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入世修行品質
釋迦的佛教是宗教和哲學的混合體,因為教義複雜繁瑣,造成傳承者對其產生了分歧性解讀。有些分歧使得釋迦去世後誕生的一些教派偏離了釋迦的本義,他們遠離社會生活,只傾心於出世的修行環境,執於自利自證的自我修行。釋迦用自己成佛而入世、開示眾生、幫助眾生得智慧成佛果的事蹟,表明了釋迦慈悲為本、入世修行的情懷。這種情懷和釋迦佛教的教義是統一的,緣起論、四聖諦論中釋迦示人以苦成之理和滅苦之道,提示人們既注重自我修行,也注重入世修行。星雲大師通過對佛教史的思考與釐定,直接佛陀思想,直指佛陀本懷,積極倡導人間佛教,發揚釋迦以救助眾生為最高追求的慈悲利他精神,把佛陀入世修行的思想外化到人間生活的各個環節和角落。
世間自然的法則
世間自然的法則 The Law of Natu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