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關鍵字佛教研究,共3337筆結果:
佛陀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醫王
自二○一九年年末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在湖北武漢爆發後,肆虐於整個中國大陸,進而擴散到全世界幾十個國家,給人類帶來了極大的痛苦。還在瘟疫的初期階段,星雲大師就第一時間響應,撰寫了〈為新冠肺炎疫情向觀世音菩薩祈願文〉,為奮戰在抗疫第一線的白衣天使們祈福,為飽受瘟疫折磨的廣大民眾祈福。
/publications/item_123456789_2901/
《佛教海線絲綢之路》第四章──海上傳播的佛教衍變
/periodicals/d1a414c0-10c0-11ed-ae6c-c9de5a43d6bf/
櫻花上進
/periodicals/7ebed928-072e-11ed-ba2d-c9de5a43d6bf/
當代漢傳佛教中菩薩戒與毗奈耶的相容性——兩岸比較研究(上)
菩薩思想自中世紀以來就穩步發展,成為漢傳大乘佛教的主要特徵。承襲大乘佛教傳統的比丘和比丘尼在三壇大戒戒會中也會受持菩薩戒;換言之,兼受菩薩戒與比丘/比丘尼戒兩種律儀,是大乘佛教出家僧人的顯著特徵。這一情況延伸出值得探討的議題:在台灣和中國大陸當前的社會文化背景下,中國僧侶對於菩薩戒的認知、理念及其相關實踐為何?雖然這兩個地區根源於相同的漢傳佛教傳統,修行、實踐方式等仍有些許不同。再者,這項長期、跨兩岸的比較研究,也揭示佛教戒律與菩薩思想之間潛在的矛盾與衝突。
/periodicals/610a0518-072e-11ed-ba2d-c9de5a43d6bf/
人間佛教在心理治療與心理輔導上的應用
當我們著手去做任何一件事時,必定先思考並作意:這是一件什麼事?應該採取什麼步驟來完成?因此必須是心識先有了行動的念頭,身體才會有所行動。意識是吾人一舉一動的軌跡,心則是行動的指引力量。人類根據邏輯推理,考量諸多因素之後,產生了決定行動與否的意志力。我們從過去大腦中儲存的經驗,來判斷既定時空下的行動是否安全、合宜、權變、如意或者恰當。雖然心識是行動的驅動力,但住在其中的記憶會溜走,潛藏在無意識裡。當心識敏銳靈活的時候,無意識會發出生理信號,通知身體自動轉向,祛避危險。
/periodicals/50184028-072e-11ed-ba2d-c9de5a43d6bf/
歷史的殘酷與命運的無奈——談井上靖《淀君日記》
/periodicals/5c48fb4c-072e-11ed-ba2d-c9de5a43d6bf/
孤峰頂上
/periodicals/360d7e2d-072d-11ed-ba2d-c9de5a43d6bf/
看到躍進的上海 就台北愁
/periodicals/3e47d17b-072d-11ed-ba2d-c9de5a43d6bf/
海上的日出
/periodicals/24e068d8-072e-11ed-ba2d-c9de5a43d6bf/
相看兩不厭──回響敬致豐宛音女士《世上如儂有幾人》
/periodicals/49ef3781-072d-11ed-ba2d-c9de5a43d6b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