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南傳佛教的魚王 ―兼論南北兩傳的菩薩認識
佛教有南傳與北傳二支,在佛學理論與行軌實踐中既有相同也有不同的地方。兩支佛教裡都有魚王的記載,並且與菩薩的理論發生了緊密的連繫。南傳佛教的菩薩是指佛的過去世本生,具體地說,是指釋迦牟尼佛的前世;而北傳佛教的菩薩是行使利他慈悲行的踐行者。
佛教建築的使用與管理
佛教的建築,起源於佛世時,應眾生之需要,而有竹林精舍、祇園精舍、鹿母講堂等寺院之興建。到了中國,伴隨佛教的傳入,因為迦葉摩騰、竺法蘭至中原譯經弘法,啟發東漢明帝的信心,創設洛陽白馬寺,是第一所中國佛教寺院的建築。 佛寺一向是當代文化活動的中心,寺院也是集建築、雕塑、繪畫、書法於一身的綜合美術館。中國現存的早期宮室、住宅極為稀少,宮殿式佛殿卻反映出當時結構、裝修、構造等方面的發展狀況,以唐代五台山佛光寺為例,佛光寺是現今僅存的唐朝木構建築。唐朝是中國藝術的黃金時期,唐朝主要的藝術表現,全集粹於殿內,使該寺成為中國獨特的寶藏。又如建於魏孝明帝熙平元年(西元五一六年)的永寧寺也被譽為「此寺精麗,閻浮所無」。
義淨與《佛為海龍王說法印經》
唐代義淨三藏是著名的法師、翻譯家、中印文化交流的使者,曾在長安大薦福寺翻經院譯出338 字《佛為海龍王說法印經》。本文對這部經典與法印的學說做了梳理,認為這部經典與南印度海洋佛教的背景有關係,經中所說的海中娑竭羅龍王之龍族,是海洋佛教的主角,但在天地海中的地位最低。「法印」最早是從「五印」開始,按照減法而分別成為「四印」和「三印」。法印的遞減,是佛教界內部對理論的認識深入後整合而成的。「苦印」被單獨地提出來,與海邊的苦難生活有重要的關係。
星雲大師文學創作觀探析
星雲大師創作了大量文學作品,並對文學创作有不少論述。從中國傳統文論的基本範疇來看,情與志的關係上興星雲大師主張二者互相交融促進;言意關係上,認為語合的表莲能力有局限性:文質關係上,更強調質,但也重視文章的形式星大師的文學創作觀中充滿生命感,一方面,作者應該有家國之念,在文章中表現對國人的生命關懷:在宗教面上,文學創作也是一種修行,這種修行包含對自己的觀照和對天下一切眾生生命的關懷,將小我與大我融合星雲大師作為宗教改革的推行者,以文學創作作為弘法方式,力圖實現佛教文藝化,在這種情境下,文學創作需要做到通俗化、現代化,方能適應當下社會需求。文學是推動人間佛教發展的有效方式,而人間佛教包容的精神也為佛教文學的繁榮提供了良機。
《宗教實踐與星雲大師文學創作》序
2007 年7 月,我從武漢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博士後流動站出站,留在武漢大學文學院工作,開始策劃主編12 卷25 冊本《中國宗教文學史》的撰寫。不久,組建武漢大學中國宗教文學與宗教文獻研究中心,並以研究中心為依託,陸續邀約中國社會科學院、暨南大學、南開大學、西藏民族學院、蘭州大學、內蒙古大學、新疆大學、四川大學、南京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師範大學、福建師範大學、江西師範大學、中山大學、陝西師範大學、湖南師範大學、安徽財經大學、南台科技大學、台中科技大學、周口師範學院等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的中青年學者組建課題組。
評吳光正《宗教實踐與星雲大師的早期文學創作》
吳教授對於大師的每一部著作,都能很清楚地標舉出重要旨意、特色,乃至於對於展現大師宗教情操、文化關懷與弘法利生理想的積極對應之處,不只能顯現大師在現代「人間佛教」發展史上,關係著思想與具體作為的重要地位與影響力,也讓這幾本早年的重要創作,在中國宗教文學的發展史上,確立具體而關鍵的地位,顯現擬人化物語、小說、傳記與遊記的寫作文體,在新時代佛教弘傳、理論思辨、教團改革歷程中,都可以是具有影響力的載體,甚至連動影響到佛教透過戲劇、電影、電視劇表現的製作與取材趨向。
宗教實踐與星雲大師文學創作學術研討會
宜興佛光祖庭大覺寺 宗教實踐與星雲大師文學創作學術研討會 主題: 《中國宗教文學史》編撰的理論問題 星雲大師各體文學創作 人間佛教與星雲大師的文學創作 佛光山的發展進程與星雲大師的文學創作 宗教經驗與星雲大師的文學創作 星雲大師文學創作風格 星雲大師文學創作的語言特色 星雲大師的演講風格 文學載體與星雲大師的文學創作 星雲大師一筆字研究 兩岸學者 武漢大學文學院、武漢大學中國宗教文學與宗教文獻研究中心、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宗教實踐與星雲大師文學創作學術研討會」 宜興大覺寺登場
為佛教一生寫作不輟 人間社記者 知聞、應嬌 宜興報導 「宗教實踐與星雲大師文學創作學術研討會」 宜興大覺寺登場 以文學弘揚人間佛教 「宗教實踐與星雲大師文學創作學術研討會」由武漢大學文學院、武漢大學中國宗教文學與宗教文獻研究中心、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共同主辦,9月13日至14日在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舉行。來自台灣大學、佛光大學、南華大學、中山大學、香港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南開大學、四川大學及中國社會科學報等32個學術單位、10家學術期刊、近60位學者與會,共發表51篇論文。 開幕會上蒞臨的貴賓有:宜興市統戰部部長莫克明、宜興市宗教局局長王立明、武漢大學文學院副院長蕭紅、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
星雲大師白話文譯經精神與實踐的歷史意義與未來展望
作為中國歷朝僧傳的第一科,「譯經」歷來是中國佛教史關鍵奠基性的一環。在漫長的譯經史背後,體現的則是「隨國應作」、「令離諸著」、「生善與實踐」等一貫精神,以及從口傳到書寫等傳播方式變革所帶來的不同經文呈現方式。如今,星雲大師不僅接續了中國譯經的傳統精神,提出「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佛法就是要講得讓人聽得懂」、「行佛」等理念,還組織編纂了《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叢書,為當代人理解佛教提供了更為方便的舟筏。繼往開來,在繼承從佛陀至星雲大師一貫譯經精神的前提下,開展互聯網和人工智慧時代的世界範圍譯經工作,實乃未來佛教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