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榮譽教授-賴永海
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院長 揚州鑒真圖書館館長 宗教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旭日佛學研究中心中心主任 江蘇宏德文化出版基金會理事長 賴永海 中國哲學 中國佛學 宗教學 《佛道詩禪》(1990,學苑出版社) 《佛學與儒學》(1992,浙江人民出版社) 《湛然》(1993,東大圖書公司) 《宗教學概論》(2004,南京大學出版社) 《中國佛性論》(2010,江蘇人民出版社) 《中國佛教文化論》(2014,東方出版社) 《禪與人生:星雲大師講演集》(19.....
榮譽教授-陳兵
) 《佛陀的智慧》(2006,上海古籍出版社) 《佛教心理學》(2007,佛光文化) 《佛教禪學與東方文明》(2008,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 《佛教生死學》(2012,中央編輯出版社) 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宗教系.....
榮譽教授-李利安
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所所長 西北大學玄奘研究院院長 中國宗教學會理事 中國統戰理論研究會理事 中國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 中國統戰理論研究會民族宗教理論研究基地特邀研究員 李利安 中國佛教歷史與思想 宗教學理論與宗教現實問題 《金剛經般若思想初探》(2001,佛光文教基金會) 《古代印度觀音信仰研究》(2006,陝西人民出版社) 《觀音信仰的淵源與傳播》(2008,宗教文化出版社) 《慈悲喜捨: 佛教菩薩觀》(2009,宗教文化出版社) 西北.....
榮譽教授-洪修平
南京大學中國哲學與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長 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 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 南京大學哲學系和宗教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南京大學中青年學術骨幹 洪修平 中國哲學與宗教文化 《禪學與玄學》(1992,浙江人民出版社) 《中國禪學思想史》(1994,文津出版社) 《中國佛教文化歷程》(1995,江蘇教育出版社) 《惠能評傳》(2006,南京大學出版社) 《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2011,江蘇人民出版社) 教育部.....
榮譽教授-魏道儒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室主任 中國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主任 峨眉山佛學院研究生導師 魏道儒 佛教史 佛教思想史 《宋代禪宗文化》(1993,中州古籍出版社) 《中國華嚴宗通史》(2008,鳳凰出版社) 《華嚴學與禪學》(2011,宗教文化出版社) 《佛教史話》(2011,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中華佛教史·宋元明清史卷》(2013,山西教育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中國.....
榮譽教授-溫金玉
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中國佛教協會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約研究員 中國宗教學會理事 溫金玉 中國佛教倫理 中國佛教制度 《僧尼的一生》(1993,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 《四分律釋譯》(1997,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惠能法師傳》(2000,宗教文化出版社) 《中國淨土宗研究》(2008,宗教文化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 哲學碩士.....
編輯旨趣
無限耀眼是星雲
「本生譚」的詮釋
從神話學的觀點來看,部派佛教中的「本生譚」經典具有神話的性質。因此在本文中,筆者便嘗試從神話學的角度,去探討「本生譚」的意義、價值以及它們被集成背後的心理因素,並說明雖然「本生譚」經典是一些帶有神話性質的宗教文學作品,但它們確實傳達了大乘種姓的佛弟子來自心靈深處的呼喚──倣效佛陀,追求超越,追求圓滿,追求自他生命全體圓成的正覺境界;而這些呼喚又勢必會引發其他佛弟子大乘心靈的共鳴,乃至於醞釀出整個大乘佛教的興起。所以,「本生譚」經典的集成最主要的心理因素,極可能是佛弟子「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subconsciousness)中欲倣效佛陀、追求超越的生命終極關懷,而不只是意識上對佛的「永恒懷念」。
龍樹的範疇論
在西洋哲學史中,亞理斯多德 (Aristotle) 首先提出「範疇」 (Category) 的概念,作為思維模式與存在者的內在本質規定. 繼而有康德 (Immanuel Kant) 以範疇為「純粹悟性概念」. 而在印度哲學中,龍樹的有關「相」的概念亦具範疇論的意含。 龍樹的範疇論可歸納為:有,知,識,緣,增上,因,果,總,別,依,一. 異十二項. 「有相」意指人類活動中最普遍的形式; 「知相」指觀照世,出世因果的宗教智慧; 「識相」可概括主知覺作用; 「緣相」指所緣緣; 「增上相」指增上緣; 「因相」,「果相」闡明無自性之理; 「總相」,「別相」猶全體與部份; 「依相」即關係相; 至於「一相」,「異相」乃作者為使龍樹範疇論更週密,引申其意而成立者。 在此十二項範疇中,有數項可以和康德所立之範疇表互相對照說明,藉此對龍樹「一切法空」的教理能增加更豐富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