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研究員-闞正宗
佛光大學佛教學系系主任 中國佛教會檔案編輯委員會副執行長 闞正宗 臺灣佛教史 中國佛教史 中日佛教交涉 宗教文獻 寺廟古蹟田野調查 《臺灣日治時期佛教發展與皇民化運動:「皇國佛教」的歷史進程(1895-1945)》(2011 ,博揚文化) 《日清戰爭實記》—臺灣篇[1-5冊](2014,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台灣佛教的殖民與後殖民》(2014,博揚文化) 《圓光禪寺百年傳承發展史》(2017,圓光佛學研究所) 《宜蘭弘法十年記—青年星雲的人間佛教之路》(2018,佛光出版社) 《臺灣觀音信仰的「本土」與「外來」》(2018,博陽文化) 《台.....
研究員-柯若樸 Philip Clart
ies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Leipzig 德國萊比錫大學孔子學院院長 柯若樸 Philip Clart 臺灣民間信仰和民間宗教運動 臺灣及大陸的宗教信仰發展 中國古典文學與宗教(10-19 世紀) Philip Clart, (2009)Die Religionen Chinas,Vandenhoeck & Ruprecht Verlag, Göttingen. Philip Clart, (2007)The Alchemical Adventures of a Daoist Immortal, Seattle, University o.....
研究員-釋祖道
學文學院博士後研究員(2021/11/1-2023/10/31) 國立成功大學外語中心兼任講師(2019/8-2021/7) 釋祖道 緬甸佛教文化、南傳佛教止觀禪修理論 釋祖道:〈緬甸禪修中心的興起與發展〉,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博士後研究員研究計畫,2023/11/1-2024/10/31。 釋祖道:〈緬甸宮廷式出家文化的流變〉,學愚主編《佛學思想與佛教文化研究》,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 釋祖道:〈當代禪修之風的推動者勒迪長老及其禪觀思想之探究〉,《台灣宗教研究》第16卷,第2期,2017年。 釋祖道:《緬甸孟族佛教文化變遷研究——以孟文碑銘與出土文物為中心》,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
禪學與哲學的心靈療養
現代生活在大都市裡的人,普遍有不安、焦慮、倦怠和絕望的心理傾向。這也正是所謂的「時代病」,是一種困惑時代的精神病。所以我們必須發展出一套「心靈療養」,來對治這個世紀末的心靈危機。這篇論文的寫作,是希望能從「禪學」(東方)與「哲學」(西方)的角度,來提供一些建設性的參考資料。
有關宗教法答問
宗教信仰是跨越國界的,它具有安頓人心與促進和平的社會功能。但是,台灣擁有多元的宗教信仰體系,而且各宗教發展快速,常有假藉宗教的名義進行詐騙、脫序的事件發生;對正信的宗教團體造成莫大的傷害,也讓國家付出許多社會成本。 宗教沒有離開國家,並非法外之民;應該接受國家的法令規範,所以宗教立法是勢在必行,且為當務之急。藉由宗教法的立法,可以整合並發揮各宗教的力量,其力量之強大、影響之深遠,更甚於軍事、政治、經濟等層面。
《善生經》的青少年自我管理學
佛教講「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不管哪一個國家、團體,或是任何一個公司、行號,要想經營、發展得好,首要之務,必須有傑出、優秀的管理人才。所以,在當前各種「管理學」興起之際,人才的養成、栽培,尤其是青少年如何自我學習、成長,把自我管理成一個信仰純正、人格健全,無論在思想或行事上,都能懂倫理、守秩序、有愛心,尤其具有責任感,成為一個有著正確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社會中堅分子,這是每一個國家、社會都不可忽視的育才之道。
華嚴大意
《華嚴經》真如自性的思想,非常契合我們中國人的根性,法界緣起觀展現了宇宙萬有互相關連、互相影響、互相包容的思想境界,豐富擴大了我們中華文化的內涵,影響了中國佛教的發展。
法華思想在日本的發展
禪與維根斯坦的後期思想比較
本文之目的在比較禪與維根斯坦後期思想的異同,以促使東西文化的交流,認識,使中國再度創造出更新穎,更充實的思想內容. 作者在處理結構上,首先分論禪宗的思想內容與維根斯坦的後期思想,解釋禪之與禪宗? 禪宗的歷史發展? 禪宗的要義? 禪宗的語言特性? 及略述維根斯坦對哲學,對意義的看法? 說明「瞭解」一詞的義涵? 和其《哲學研究》一書的特色? 繼則比較兩者思想,言其相似處在:一,兩者的目的皆在使心靈無礙. 二. 不建立體系,應病與藥. 三. 語言是一種權宜之計. 四. 著重人生實際的生活面. 五. 還原事物的形上本來面目. 六. 強調心靈的價值. 而其相異處在:一. 兩者重心不同. 二. 語言功能不同. 三. 動作表示法之不同. 四. 方法不同. 五. 對「看」採取不同的看法。
《普門學報》發行緣起與展望
四十三年前,也就是一九五七年的時候,張若虛先生創辦《覺世旬刊》,由星雲大師擔任總編輯。初時是以四開的報紙型問世,一共發行了七一五期,因為單張的不易收存,於是應讀者要求,改為雜誌型發行。十天一次,曾發行到每期四十萬份,寄發耗費人工太大,不得已便改為十六開的雜誌,每月出刊一次。從一三五一期開始,四十多年來,共發行了一四○六期,現在把任務交給「人間福報」,改為「覺世副刊」以延續此一文化香火。但是在一九七七年,因為《覺世》從單一報紙轉型的時候,希望把佛教更文藝化、生活化、知識化,所以又同時發展出《普門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