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星雲大師的共生實踐――以「敬惜字紙」為例
本文從「敬惜字紙」現象入手,考察星雲大師的共生實踐。「敬惜字紙」,對於星雲大師影響甚巨:「常有信眾誇我很聰明,我認為我的聰明是從『惜字紙』而來。」這真是非常有趣的事情。然而,時過境遷,許多人對於「敬惜字紙」已經非常陌生,為此,第一部分回顧和梳理「敬惜字紙」的歷史源流,可以確定「敬惜字紙」是中華文明的優良傳統。第二部分,從「敬惜字紙」和「書香世界」兩個層面考察星雲大師的共生實踐。在「敬惜字紙」方面,星雲大師總結「回收廢紙」的四種主要意義,第一、養成勤儉的習慣。第二、培養惜福的觀念。第三、建立環保的共識。第四、共創整潔的環境。對此,本文主要詳細考察了培養「惜福」觀念的價值意義,可以這樣說,佛光山的「敬惜字紙」實踐是非常系統、深入和細緻的,故本文特地介紹佛光山「敬惜字紙」的具體實踐方法。在第三部分,從費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覺精神出發,結合佛光山「敬惜字紙」共生實踐,認為「敬惜字紙」能夠具有以下三種現代意義,它能夠為當今社會的人們提供一種惜福知足,簡單樸實,富貴文明的生活方式;在心靈環保、生態環保等群體性實踐中還能夠培養社會公德,「有公德心,才算有修養;有辨別力,才算有學問」,這是當今世界公民必備的素質;它能夠為形成一個可欲的「理想世界」提供切實可行的操作途徑。通過以上研究可知,雖然我們處於資訊時代,「敬惜字紙」作為一種優良傳統,不僅能夠在現代化條件下找到合適的發展方式,甚至等而上之,進行「化現代」的嘗試。
范仲淹的自覺精神
佛心企業 移地教學的自覺式管理文化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佛心企業 移地教學的自覺式管理文化 人間社記者 妙願 佛法談的本就是心的管理,只要能掌握自己的心,就能掌握好周圍的變化,並帶動改變這個世界的動力來源,讓人我之間日趨和諧發展。因此,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結合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合作舉辦2023自覺式管理文化課程,希望透過佛教的心法管理,提供當代西方管理學一種新的理論思惟,找到企業突破的瓶頸與借鑑。 本次課程於11月7日到11日於日本渋川伊香保法水寺進行,邀請到.....
企業家齊聚揚州鑒真圖書館 共修「禪·自覺式管理文化課程」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企業家齊聚揚州鑒真圖書館 共修「禪·自覺式管理文化課程」 記者邵雯莉、王元杰 揚州報導 由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學EMBA(中文)項目與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聯合主辦的「2025禪·自覺式管理文化課程」,於4月10日至14日在揚州鑑真圖書館隆重舉行。課程致力於融合中華傳統智慧與現代企業管理實踐,協助企業領導者提升道德素養與領導效能,推動更具覺察力與人文關懷的管理文化。 開幕式由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陳肯研究員主.....
星雲大師「行佛」思想研究
「行佛」論是星雲大師修行觀的核心觀點和重要容。「行佛」思想的形成經歷了萌芽、發展和提煉三個階段,是星雲大師關於人間佛教事業的重要理論總結。「行佛」強調行佛所行、實行佛事,揭櫫了實踐、入世、自覺、普濟的人間佛教要義,折射了星雲大師思想的整體傾向和當代人間佛教的精神主旨,是當代人間佛教運動中關於修行和解脫理論的全新表述。從整個佛教思想史來看,「行佛」思想是循著佛教中國化、禪宗生活化以及現代佛教世俗化的内在線索進一步發展而來的,是對傳統佛教修行觀的發展和創新。在現代化語境中,如何實現神聖與世俗的平衡和融合,如何推進古老的佛教在修行實踐上與現代世界更為緊密地合,星雲大師的「行佛」思想提供了典範性的解決方案。從全球宗教世俗化運動的大背景來看,「行佛」思想是現代宗教世俗化浪潮在中國佛教的理論共振,為世界宗教修行實踐的現代化提供了「中國模式」。從這些意義上來說,「行佛」論是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理論最重要的貢獻之一。
星雲大師「行佛」的思想根據與推行目標
星雲大師的「行佛」理念與運動,是在既有的「佛行」(十八不共法)含攝了六度四攝、四無量心等「菩薩行」,乃至將人間佛教極力推廣的「三好」、「四給」等佛教新運動視為「行佛」理念的外延與開展。為釐清星雲大師「行佛」的思想根據與推行目標,本文聚焦於其「行佛」、「行佛所行」的論述語境,探討三面向:一、考察「行佛」與佛經中「行佛行」、「行佛所行」的思想連繫,揭示星雲大師「行佛」主要看重「菩薩行」的「覺他」。二、考察星雲大師「行佛」理念是以「我是佛」的佛性思想為依據,須在「自覺」與「行佛」中印證「我是佛」。三、剖析星雲大師倡導「行佛」的現實因素及其對佛教徒、佛光會員的正向作用。要言之,星雲大師的「行佛」理念,根源於「我是佛」的佛性思想,內容則融和了直下承擔、用於生活的禪修精神與自覺覺他的菩薩願行,期許在現實生活中,修正部分佛教徒的修持盲點,提升佛教信仰層次,進而彰顯人間佛教菩薩道的積極形象與普濟性格。
星雲大師「行佛」思想研究
「行佛」論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修行觀的重要核心觀點。「行佛」強調行佛所行、實行佛事,揭櫫了實踐、入世、自覺、普濟的人間佛教要義,折射了星雲大師思想的整體傾向和當代人間佛教的精神主旨,是當代人間佛教運動中關於修行和解脫理論的重要表述。從整個佛教思想史來看,「行佛」思想是循著佛教中國化、禪宗生活化以及佛教人間化的內在線索進一步發展而來的,是對傳統佛教修行觀的發展和創新。在現代性語境中,如何實現神聖與世俗的平衡和融合,如何推進傳統宗教在修行實踐上與現代世界更為緊密的契合,星雲大師的「行佛」論提供了典範性的解決方案。
自覺與行佛
今年是我出家66 年、弘法邁入第56 個年頭;去年出版《雲水三千》時,有人問我:什麼叫雲水三千?也有人問我:為什麼要經常在五大洲來回奔忙?我回答:天上的白雲飄來又飄去,地下的河水流過去又流回來;出家人行腳就是雲水。雲水到哪裡去呢?三千大千世界。所以,雲水就是「行佛」。
自覺與行佛
今年是我出家六十六年、弘法邁入第五十六個年頭;去年出版《雲水三千》時,有人問我:什麼叫雲水三千?也有人問我:為什麼要經常在五大洲來回奔忙?我回答:天上的白雲飄來又飄去,地下的河水流過去又流回來;出家人行腳就是雲水。雲水到哪裡去呢?三千大千世界。所以,雲水就是「行佛」。 這數十年來,看到佛教在台灣乃至世界各地蓬勃發展,不但信仰佛教的人口逐年增加,尤其佛教所辦的各種弘法活動,也都普遍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熱烈參與,這真是值得可喜的現象。但是另一方面,卻又感於這麼多年來,一般佛教徒的信仰始終停頓在「信佛」、「拜佛」、「求佛」的階段,不免想到過去佛教之所以衰微、沒有力量,就是因佛教徒沒有在生活中落實佛法。例如,佛教要我們慈悲,多少佛教徒有真正的慈悲?佛教要我們喜捨,多少佛教徒具有喜捨的性格?佛教要我們有般若,多少佛教徒是真正的明理、有智慧?身為佛教徒而沒有佛法,佛教怎麼不衰微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