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第八章 生命教育的禪法修持與靈性發展
修持建設社會,戒律構成公德 —星雲大師的社會修持理論
星雲大師回歸佛陀本懷,重新梳理並且整合了佛陀的超越智慧,運用現代化語言詮釋佛教經典,反思現實社會,提出「發心與發展」以及「自覺與行佛」,作為人間佛教實踐與修行的法門,其核心就是人間佛教的社會修持理論,強調指出「制度就是戒律」,強調戒律之前人人平等,就如社會上「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道理,應當成為人間佛教社會建設的基本路徑。
生命的尊嚴與超越—星雲大師的生命關懷思想及實踐價值
星雲大師的生命關懷思想是對傳統佛教有關生命思想的繼承與發展,立足於當代。大師以富有現代性、人間性、生活性的語言將佛教的生命關懷思想闡發了出來。大師對於生命關懷的闡述非常具有體系性,從生命的起源到如何提升生命品質、超越生命,都作出了說明,表現了對於生命的終極關切,突出了人間佛教在此方面的殊勝之處。對大師的生命關懷思想可以作內外兩個方面的解讀,外在路徑是生命平等的思想;內在的路徑是生命的解脫,從這兩個方面來看大師的生命關懷思想,可以看出其對待生命的慈悲態度,以及對於生命的重視。此外,大師的生命關懷思想還具有實踐與應用價值,對於當下有關生命關懷的相關工作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緬懷星雲大師的價值和意義
星雲大師是世界著名的佛教領袖,幾十年來為佛教發展做出了空前偉大的貢獻。我們今天緬懷星雲大師的功德,有多方面的價值和意義。總體而言,有四個方面...
nomethodology)與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y)所展開的新一波研究取徑;同時,1970 年代德國興起一波檢討量化研究的風潮,除了思考美 國質性研究在德國的應用外,也反思起德國發展質性研究方法的可能,直至 Fritz Schütze 的敘說訪談 法(Narrative Interview)和 Ulrich Oevermann 客觀詮釋學的出現,才終於讓德國不再只能應用美國 引進的分析方法。上述脈絡,是客觀詮釋學對德國學界而言的另一重要性(Flick 2007 [1995])。 團 體 分 析 做 為 質 性 資 料 分 析 的 基 礎 113 方法論要求,並且.....
傳承與開創—星雲大師「青年弘法」實踐研究
從太虛大師到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弘法始終關注「青年」,並開展了系列弘法實踐。在思想上,星雲大師傅承和發揚太虛大師提出的「時代責任與佛教青年」的傳承命題,並創新地提出「接引、培養、引導」的方法。在實踐上,星雲大師發起佛教青年運動,促成了「青年弘法」的系列轉變,從經義弘法到音樂弘法、從在家眾到出家眾、從「環島弘法」到「佛學夏令營」、從地方互動到國際交流。現在,佛光山「青年弘法」已經建立組織、活動、研究鼓勵等三大青年弘法促發機制,推動了對佛教變革,實現了對青年的正向引導。
關於江泌女子僧法誦出經
本文依據歷代經錄的記載,對發生在齊末梁初的僧法尼誦出經進行了考證。文章認為,僧祐心目中的「疑經」實際指偽經,與道安並無本質的不同。僧祐開始模糊地意識到存在著真偽難辨、尚需考證的經典,使疑經問題非正式地提上了中國佛教文獻學史的議事日程,這就是僧祐的貢獻。文章指出,時人及後人對僧法誦經事基本持否定態度,這反映了中國佛教可貴的理性精神。也為中國信仰性佛教的健康發展排除了可能出現的干擾與指出了正確的導向。文章對僧法誦出的二十一部經典逐一進行考釋,理清了它們中的一些典籍在當時及後代流傳、乃至入藏的情況。
從《貧僧有話要說》看星雲大師的兩性平等觀
早期佛教中的兩性,作為差別對立者而存在,男性為主導,女性為從屬地位,女子出家修道艱難。星雲大師對性別觀,進行佛教化闡釋,形成自己的「兩性平等」學說。基於星雲大師新作《貧僧有話要說》,兼顧以往著作,星雲大師的「兩性平等」學說,主張男女因相同佛性、平等的修行境界、同等的生命尊嚴而平等,強調「男女的平權」, 包括身為佛教出家人的權利,即兩性平等化,發展事業化,教團組織化,教育普及化,也包括世俗生活中之女性的政治權、參與權、自主權和尊嚴權。男女之相在佛教中實質上是不存在的,現男女相是為了說法的方便,而面對虛幻的男相、女相,星雲大師主張內心不動搖,超越世間而調適生命之道,出家的比丘尼或比丘,超越分別所呈現出的便是「大丈夫相」。
儒家八德
儒家八德 Eight Confucian Virtues
星雲大師對儒家孝親觀的繼承和超越
孝文化自古以來就是儒家和佛教爭論的焦點。星雲大師是20 世紀以來中國佛教的主要人物,他為人間佛教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顯著貢獻。他的人間佛教孝親觀深具現實關懷,回歸佛陀本懷,對傳統儒家思想中的世俗之孝進行了創新性的吸收與改造,並融入了佛教的思想體系中出世的特點。這一做法既增強了佛教思想的入世性,又提升了儒家思想的深度與廣度,創造了出世和入世相平衡的人間佛教孝親觀,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