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共生概念的哲學考察——基於星雲大師有關共生的思考與實踐
本文對當下流行的「共生」詞彙,給予了力所能及的考察。第一部分,在中西語境中探討「共生」概念的基本含義以及演變歷程。第二部分,是對共生概念可能具有的哲學內涵給予重點性考察,可以發現,共生概念最大的思維優勢就在於它存在於激烈的矛盾之中,可以導致主體層面的新生,也就是「同體共生」。第三部分,對與共生有關的類似概念(共同、共通以及共和)進行了考察,經過對比可知,共同、共通、共和,當然也包括共生,這些概念各有特定的內涵,不能簡單地混淆使用。這有利於進一步廓清共生概念的使用邊界。第四部分,根據上文的分析,總結出共生思維具有的三種價值,即對話價值,實踐價值以及願景價值,這實際上是對共生思想重要性的論述。筆者認為,共生思想,能夠最好地代表這個時代的精神,對症下藥,適得其時,實際上是繼自由、平等、民主和博愛等價值之後,重新確立的時代價值典範。第五部分,筆者對星雲大師有關「共生」的思想與實踐予以個案考察,可以得出結論,星雲大師對於共生概念不僅有系統的理論闡述,也有相當可觀的實踐,為「共生」概念的深化與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可以證明─「同體共生」是現在這個時代也是這個世界最開明、最優良的思想─這一論斷。
從「心」出發的管理學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管理學》一書輯於《星雲大師全集》第十冊,全書共收錄了大師有關佛教管理學的論文二十七篇,內容涉及佛法的管理法、叢林的管理法、禪門的管理法、人間佛教的「治心十法」,以及大師的佛光山管理實踐與日常弘法實踐中的具體實例。書中不少論文立足於佛教經典本身,闡幽而發微,既有佛學思想啟發的高度,也有隨緣善巧的應用廣度。
星雲大師的國家觀——從理論到實踐
政教關係歷來是宗教社會思想的重要議題,隨著現代性對宗教信仰社會基礎的影響,宗教社會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對政教關係類型與互動方式的探討也愈加深入。「國家」作為政教關係的核心概念,對國家本質、職能、發展等問題的研究也成為佛教關注的重點自太虚大師佛教革命提出「人間佛教」並宣導「政不干治」這一念以來,人間佛教逐漸從私人領域回歸公共領域,在諸多社會领域發揮著巨大影響力,佛教對國家的理解也隨之發生變化。 在佛教社會化進程中,人間佛教與國家在互動中連繋緊密。星雲大師作為人間佛教理念與傳統最好的繼承者和建設者,實踐並發展了太虚大師人間佛教政治理念,家學說成為大師作中的重要議題·星雲大師結合佛學經典及政治學理論對國家的本質、職能、政教關係、家認同等問題提出了富有創見的觀點,重申「政不干治」的主張,以公民權利為基礎,以自由民主平等為理念,以建設人間淨土為最終目的積極投身於政治活動,在公共領域中發揮著獨特作用。探討星雲大師的國家觀念,整合星雲大師國家理論,對社會治理,國家認同以及妥善處理政教關係等問題均有建設作用。本文旨在從宗教社會學角度出發,梳理星雲大師國家學說,探討人間佛教同國家的關係,從人間佛教公共領域制度化實踐中推演出國家與社會良性互動的模型,歸納星雲大師理想家類型與建設人間淨士的政治社會理路。
從彼岸到此岸 ―星雲大師對《阿彌陀經》的理解與運用
《阿彌陀經》作為中國佛教歷史上極其盛行的淨土信仰的主要經典,歷來不乏有高僧大德對其闡釋,弘揚人間佛教的星雲大師亦對此經有自己的理解與運用。通過分析,發現星雲大師對《阿彌陀經》的理解與運用在部分繼承傳統解經的同時,亦有較大的個人創新,呈現出不變與變、變重於不變的態勢,具有強烈的人間性、實用性、現代性、世俗性和圓融性的特性。這體現出鮮明的人間佛教思想特點,促進了人間佛教思想的弘揚,對佛教經典在新時代背景下的理解與運用有重要的現代變革意義,同時,也推動了佛教經典理解與運用的現代化轉型。
試析星雲大師弘化的特質
星雲大師一生弘法六十年,所關注的是:「提倡人間佛教,實踐人間淨土。」主張人間佛教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其內涵與精神,即是佛陀出世人間的本懷,讓所有的眾生,都能成佛。實踐上,已把這種思想推展至佛光山全球的道場,於各種弘法活動中落實。歷代高僧皆為佛法的流傳,竭盡心力。星雲大師在弘化的過程中,是什麼精神、什麼特質,能有今日「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局面﹖筆者以鄙陋的見聞,試著探討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實踐的弘化特質。
星雲大師的卓越貢獻
星雲大師對世界思想和文化所做出的卓越貢獻,主要是通過他在佛教實踐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體現出來的。具體來說,星雲大師是促進佛教中國化、現代化和國際化的偉大宗教實踐家。以3點作說明...
印順法師淨土思想探析
印順法師認為淨土思想的最初意義,來自於不滿現實人間的苦難和缺陷。而未來彌勒成佛的國土,為理想政治與完善宗教的並行,是世間正法與出世間正法同時進行的時代。本文以印順法師畢生倡導的「人間佛教」理念及「人菩薩行」悲增上菩薩的實踐,共祈成就彌勒當來下生的「人間淨土」。就「契機」而言,「創造淨土」是否合乎於「人間佛教」的「人菩薩行」,是本文所欲探討的內容。
即用顯體,空有相即:星雲模式的哲學探析
人間佛教實踐的星雲模式,最大特點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一是佛教生活化,二是佛教現代化。生活化讓佛教真正從鬼神的、天神佛教中脫離出來,真正落實到現實社會與普通人生的方方面面;現代化則充分體現佛教的時代性和發展性。星雲模式成功的奧秘即在於他通過佛教生活化和現代化的方式,以「即用顯體」的邏輯實現了佛教性與人間性之間的高度融合,實現這種高度融合的哲學基礎即是「空有相即」。同時,對這兩大邏輯的認識與把握,也從根本上決定了人間佛教發展的未來形態。
星雲大師的觀音管理與彌陀管理的原理與應用
管理學重理智與實效,佛學探究超世間真理,佛教能否運用於經營管理,帶來管理能力提升,是值得探究的跨學科課題。星雲大師深入佛教法義,並有豐富管理經驗,提出以佛教為本的「最高管理學」,論說整合佛學與管理學的理念與方案。他特別標舉「觀音管理」與「彌陀管理」,有其深刻洞察,可為管理界提供啟發。「觀音管理」強調管理者開發智慧、慈悲、勇猛等卓越能力,以做好管理職能;「彌陀管理」關注管理者與全體成員將自身潛能做最適發用,密切統合,達致最高管理成效。兩者具貫通的意義,都在指導管理者提升心靈潛力,晉升到最高管理境界。
《維摩詰經·菩薩品》的義理疏解
《維摩詰經.菩薩品》乃維摩詰居士以不請之友之姿,向彌勒菩薩談修行者不退轉和蒙佛授記的真諦,意旨為不必拘束於這些知見,尤其是利根器菩薩,自知本來是佛,即應超越此一勸誘之法。又向光嚴童子講述道場概念,認為道場即學佛之地,但真學佛者,唯論心行,只要持守大乘修行之法,則己身時時處於道場之中。又向持世菩薩告知度眾之方便法門,接受波旬魔王的天女供養,其實是教之以佛法,學成之後又使其回到魔宮,以無盡燈法門教導更多天人,傳法無盡,受眾無邊。跟善德長者子講述布施觀念,關鍵還是助人成佛,於是應不止於財布施,而唯法布施是用,在法布施中自度度人。本文藉由工夫境界哲學的問題意識為研究進路,解析文本,揭露意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