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從生命的轉化看中國人間佛教的開展
本文以「生命的轉化」為主旨,就是為了說明無論是以宗教為本的佛教,或以哲學為本的中國思想都是以生命為主體,正視生命,強調生命,成全生命。而它們的方法也許各有不 同,但基本的特色,仍然不外於以心為主導,使生命往上提昇,由物質的、世俗的層面,提昇到精神的、德性的層面。 為了證明佛教在源頭上,就具有這個特色,所以本文特別從佛陀的生平和主要學說中去尋求這條線索。我們發現佛陀是真正的追求生命,才會出家到深山中苦修;真正熱愛生命, 才會回到人世來傳法救人。他是真正徹悟到「常」才說「諸行無常」;真正把握住「我」,才說「諸法無我」。他在自己生命結束時的那麼安詳自在,就說明了他心中很清楚的了解,他已把生命交給了人間。
星雲大師對般若智慧的現代詮釋——以其《般若經》著述為中心
本文通過星雲大師對《心經》與《金剛經》的現代詮釋著作,探討般若智慧在人間佛教的重要意義。星雲大師倡導「人間佛教」,弘傳適應現代人需要的佛法,以通俗易解的方式講說法義,這種大眾能解、能行的教說非是淺層世俗善法,大師強調般若智慧為其根據,能與般若結合的修行始相應於真實「佛法」。星雲大師指導般若智慧的淺深差別內涵,可用「緣起性空」概括其意旨。運用深入淺出的現代詮釋,引領行者由淺入深進入般若堂奧。星雲大師並將般若空義、佛性思想與禪宗心性思想進行融通,空性的體證是開顯佛性、清淨心的關鑰。大乘般若空慧是全然無執的精神境界,由「真空」以顯「妙有」,無量無邊的智慧作用使具足一切功德的佛智全體豁顯。星雲大師提點行者,人人本來圓具智慧潛能,透過人間的佛法實踐,發揮般若的覺照力量,獲致身心的自在安樂,不疲厭地在生死世間完成自覺利他的菩薩道修學功課。
淺論慈悲精神與大眾心理需求在觀音信仰中的意義
觀音菩薩,梵文稱「Avalokiteśvara」, 意譯為「觀照世間眾生痛苦中稱念觀音名號的悲苦之聲」,其名號又稱觀世音、觀自在、光世音等,有觀點認為是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諱而稱觀音,其實不確,在西元185 年支曜所譯的《佛說成具光明定慧經》中已有觀音之說法,而近代所出土的南北朝及隋唐的菩薩造像皆有稱觀音者,故此稱早已有之,非與太宗相關。
人間佛教的戒定慧 (中) - 定學
繼昨天講過「人間佛教的戒學」之後,今天我們要進入「戒定慧」三學的第二個修學層次,也就是「人間佛教的定學」。 講到「定」,人要有「定力」,才不會被世間的稱、譏、毀、譽等「八風」所動。一個有定力的人,喜怒不形於色,苦樂不縈於懷,甚至如果修定有成,能把吾人本具的般若自性開發出來,則即使面對生死,也能無憂無懼,這就是最快樂、最為解脫自在的人生了,所以「定」的修持,對人生有很重大的意義。
心中要有根
心中要有根 Always think of our roots if we wish to harvest fruitful results
心中要有什麼?(二)
心中要有什麼?(二) What to Keep in Mind (2)
中美文化講壇系列 紐約佛光人共享佛法傳遞的喜悅
佛法的智慧與實踐。與談人包括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副院長妙光法師、國際佛光會檀講師趙元修,以及此次論壇主持人趙辜懷箴檀講師。他們從不同的視角深入,探討佛法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與意義,並分享各自在修行過程中所獲得的智慧與喜悅。 論壇主要圍繞兩個方面:一是學習三藏十二部經中,哪一部最具啟發性;二是學習人間佛教或親近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過程中的最大啟發。妙凡法師首先分享早年入佛門時的深刻體會,特別提到四無量心「慈、悲、喜、捨」。他引用《佛遺教經》中「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勉勵與會者修持忍辱,並強調在生活中應保持清淨心。 妙凡法師指出,修持「生忍」、「.....
人間佛教概念新闡 ——以星雲大師近年之相關論述為主要依據
當今有些習知漢傳佛教明清模式的佛教僧俗,與更多希望了解佛教的人們,對人間佛教仍有疑慮。為此,星雲大師近年作了不少相關闡述。本文即以這些闡述為主要依據,結合八十餘年來人間佛教倡導者、學者論述,解讀其間的內在聯繫。並借鑑國際宗教學界的理論方法進行梳理,從而有助於凝聚對人間佛教概念的共識,增進對星雲大師以及其他宣導者闡述的理解。不但從理論上也從實踐中去領會人間佛教,並就廣義與狹義的人間佛教概念統一作了論證,指出各自在運用時應注意防止的傾向,強調了近代太虛大師提出這一概念時與當代星雲大師闡述時所面對的不同形勢,以及他們之間闡述的一貫性。
有容乃大
有容乃大 Tolerance brings greatn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