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性格的詮釋及建立人間淨土之思想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性格與諸家大德有鮮明差異,因此,本文的問題意識在於深思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性格」以及他推動「人間淨土」的理念二者之間的密切關係。從對星雲大師關於「人間佛教」應有的性格的思想及佛光山具有的「人間性格」的考察為引介,接續探討星雲大師提倡的「人間佛教」之內涵,及建立「人間淨土」之要旨,作者分別給予細緻的爬梳說明,最後比較「佛光淨土」與「人間淨土」之內涵及其異同。
人間佛教的「人間性」與經典詮釋之間
在現代性脈絡籠罩下的當代人間佛教,雖一方面上溯佛陀的本懷即為人間佛教的起點,但無疑的也是對現代性問題之挑戰的回應,才有當代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運動的出現。本文從兩大點來說:一是由理解經驗現象中的普遍性與特殊性說「人間性」;另一則是藉由經典詮釋活動,以說明「人間性」在其中的展現,並同時指出佛教經典詮釋活動所需參照的原則。指出人間性即人是在任何差別乃至對立的現象「之間」,經由自覺的反省與問題的處理而展現,用佛教的概念來說,人間性即人對其處於緣起法之間的自覺與反省。
探討人間佛教的「人」(二之二)
這位西藏吟遊行者的弘法方式非常具有人間性。他在西藏山間雲遊之際,遇到各式各樣的人,有牧羊人、強盜、因明家、家庭主婦、商人、國王、學者,甚至還有一位是瀕死的苯教信徒,苯教在佛教尚未傳入西藏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在歷史與現代之間——讀《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
星雲大師的新作《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的出版,對於「人間佛教」運動作了一個思想史的定位與論述,應該說是漢傳佛教「人間佛教」運動史上,一部具有代表性的論著和新的里程碑。此文是作者從近代漢傳佛教思想史的角度,略為談以下三點作者個人的讀書所感:1)人間性與「文明論述」、2)近代佛教的正統性與回歸源頭、3)學術的論證與宗教的體認。
佛教造像之「人間性」研究
自佛教從印度傳來,佛教造像也一併傳入中國,而以石窟為主要建造場所。隨著佛教在中國的發展,佛教造像的材料和載體逐漸豐富。研究表明,佛教誕生初期的印度已有「人間性」造像,佛教東傳後,中國歷代能工巧匠更是對「人間性」造像進行修改和發展,使其符合中國式審美,表現中國本土文化和信仰。
從《貧僧有話要說》看人間佛教之金錢觀
《貧僧有話要說》一書系統呈現星雲大師對金錢的看法,這是對佛教金錢觀的繼承與最新發展;星雲大師直承佛陀本懷,繼承「佛說的」,也提倡人間佛教之「人間性」一面,即「人要的」。星雲大師鼓勵在家眾賺取淨財,從事正當的佛教事業,但要德財兼備;對於出家眾,對於佛光山,可以從事非營利佛教事業,但儲道不儲財。星雲大師金錢觀更加圓融,且對佛教事業與市場經濟關係都有所指導。未來佛教界要合理開發金錢來源,要謹防金錢對人心的吞噬,注重佛教戒律對金錢的管制,在財產分配和財務上要更加公平公開。星雲大師在金錢觀上仰承佛陀,並以「人本位」為主體的思想,也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豐富內容的具體體現。
人間佛教的「人間性」與經典詮釋之間
我曾經在數年前所發表的〈批判、圓融、會通―論人間佛教的「人間性」與「現代性」〉一文中,提出相對於「現化性」的「人間性」概念,但同時也區別「人間性」這個概念有同亦有異於啟蒙運動的「人文」(humanity;也可譯為人性)之處,最後我界定人間佛教的性格為一「批判性的人文主義」。
從《貧僧有話要說》看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之金錢觀
《貧僧有話要說》一書系統呈現星雲大師對金錢的看法,這是對佛教金錢觀的繼承與最新發展;星雲大師直承佛陀本懷,繼承「佛說的」,也提倡人間佛教之「人間性」一面,即「人要的」。星雲大師鼓勵在家眾賺取淨財,從事正當的佛教事業,但要德財兼備;對於出家眾,對於佛光山,可以從事非營利佛教事業,但儲道不儲財。星雲大師金錢觀更加圓融,且對佛教事業與市場經濟關係都有所指導。未來佛教界要合理開發金錢來源,要謹防金錢對人心的吞噬,注重佛教戒律對金錢的管制,在財產分配和財務上要更加公平公開。星雲大師在金錢觀上仰承佛陀,並以「人本位」為主體的思想,也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豐富內容的具體體現。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之人間性內涵芻議
論星雲大師人間淨土 與智者大師的淨土思想之共鳴
天台智者大師與星雲大師皆是對中國佛教起到重大推動作用的大德,他們的思想具有開創性、包容性,對中國佛教思想的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本文主要從天台智者大師與星雲大師之思想交涉出發,檢視兩者在根本思想方面的同質同源,並在此基礎上探討兩者在淨土思想與修行方面的深切關聯。智者大師判釋一切佛法,一切法無非中道實相,即空即假即中。如此天台圓教呈現出充分的人間性。而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是佛陀源初的生命本懷,融攝一切佛法,故而具有充分的圓教性。兩者的思想皆本源於佛陀源初的生命境域,反映在淨土思想領域,則是「唯心淨土」,是「心淨則國土淨」,是天台四土與人間淨土之同體相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