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難得好書――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 的深度閱讀
星雲大師以佛光山和各處別分院作為基地推行人間佛教,在海峽兩岸及世界各地已蔚為一股當代佛教運動,導引眾多佛教行者的生活實踐,並為廣大人群提供心靈成長資源。星雲大師開展與創建人間佛教的功績卓著,然學界對其人間佛教之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明顯落後於實際發展進度,尚未形成體系化觀點,如此無由幫助各界人士對人間佛教獲致具廣度與深度的了解。程恭讓教授所著《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的出版,填補一些空白,使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體系化研究更向前邁開一步。程教授學養精湛,學術觸角深入佛教經論義理與近現代中國佛教思想,更長期致力於人間佛教鑽研,能從多元寬廣視角觀照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審視其開展歷程的脈絡與線索,解析其思想理念的內涵與特質,探索其思想詮釋的佛教義理基礎,層次豐富,脈理分明,堪稱一大佳作。
返本開新的人間佛學――評程恭讓教授新著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
程恭讓教授的《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2015 年3 月) 出版了,作為博士學位由程老師指導的學生,該書的部分章節筆者這兩年曾有幸先睹為快,但是拿到全書,再次通讀,仍然忍不住感慨:這部書是當代人間佛教研究的一部大著作!除了顯見的文獻徵引宏富、多種研究方法嫺熟使用之外,更體現了體大思精的思考格局和理論縱深。雖然該書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為名,但是通觀四卷十二章的內容可以發現,作者的討論並不局限於人間佛教的個案研究,如何在佛教史中理解人間佛教興起以及發展的歷程,是作者首先建構性論述的部分,該部分的論述,作者或鉤沉史料,或詮釋比較,結合星雲大師個人思想形成全面探究人間佛教的興起過程。如何以佛經為依據找到當代人間佛教的理論基石,則是作者思考人間佛教遭受教內外批評的根本性回應,這個部分也是本書最為重要的理論創見,作者提出在佛教經典升格運動中被忽視的第七度「善巧方便」,可謂發前人所未發,然於典有據!
試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特徵
所謂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特徵,是指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在其展開的樣態與結構中表現出來的特質。本文分別從詮釋方法、傳統觀念、論說模式、價值追求四個方面,來探討及凸顯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這種特徵,認為在其人間佛教思想的各個方面,都蘊涵著一種內在的「張力」結構。作者不主張繼續採取傳統的「不二」概念,而寧願採取此種「張力結構」的說法,以揭大師思想的這種特質,因為正是這樣的「張力」體現了大師人間佛教思想應運而來的現代特質。本文還主張,準確把握大師思想的這種特徵對於審察漢傳佛教中人間佛教思想的歷史、現實及未來尤具極端重要的意義。
試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財富觀
本文探討星雲大師人間佛教關於財富的思想,大師從人間佛教的立場肯定了財富的價值,認為財富是生活和事業的基礎,指明了佛教所認可與不認可的財富,提出了佛教所認為合理的分配財富的方法,他還擴大和深化財富的概念,讓人們體認金錢以外的精神財富及心靈財富的重要性,他認為人間佛教應重新估定財富的價值。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財富觀,是佛教與當代生活融合的人間佛教的重要理論建設之一,對於佛教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當代社會的發展是有益的借鑒,對當代人追求真正幸福美好的人生也是寶貴的啟示。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與太虛大師人間佛教思想比較研究
在人間佛教的歷史上,太虛大師和星雲大師聲望最為卓著。他們都是偉大的佛教思想家,也是具有卓越實踐能力的佛教活動家。本文在中國革命和佛教革命的宏觀視野中,系統敘述了兩位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並從多個方面分析了其中的異同。文章認為,在民國佛教的譜系中,太虛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與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其實是一脈相承的,在內在精神與本質上是完全一致的,也都體現了中國革命的精神和中華民族的自由精神。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性論思想初探
星雲大師將「人間佛教」上溯至佛陀,指出在人間成佛的現實性,和必要性,他將「人間佛教」思想予以現代化、生活化,以建設人間淨土為學佛修行的根本。可以說,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佛性論思想,不僅繼承了「眾生皆有佛性」的大乘佛教佛性觀,而且繼承了「人成即佛成」的人間佛教佛性思想,並最終形成了自己的新的佛性論思想。即在成佛的之路上,不倡頓悟,主張漸修;不倡出世,主張成佛不離人間;不倡自利,主張空無私我,方能成佛,和不建設人間淨土便不成佛的佛性論。
「人間佛教經濟觀」的省思
很高興今年再度來到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與諸位專家學者共聚一堂。筆者曾在2015年、2016年兩次應邀參加「人間佛教座談會」,分別探討了星雲大師倡導人間佛教的思想底蘊,以及從《雜阿含經》中探索人間佛教思想的淵源。今年想從當前世界經濟的走向與危機,討論人間佛教對於未來人類文明發展可能提供的協助,以就教於方家先進。
從敦煌圖像看人間佛教與佛法傳播未來
人間佛教是近代漢傳佛教的一場現代化改革運動。清末民初,佛教衰退式微,太虛大師(1890-1947)開始倡導「人生佛教」,作為推動佛教現代化的改運動,為因應儒家倫理、基督教慈善、科學思潮的一種佛教運動,有其時代性的階段功能。「人生佛教」 後來發展為人間佛教,主要理念是讓佛教積極的走入人群。
人間佛教慈悲的理論基礎
慈悲是佛教的最大特色,佛教講對所有的眾生都要慈悲。佛教也認為「無明」是人生一切煩惱的根源,人都是由於「無明」而做了錯事,因此佛教教導我們對一切有情生起慈悲之心。如果一個人生來就是惡人,我們就不可能生起慈悲之心。本文以緣起論的觀點,說明人所做的錯事都是由於「無明」,所以我們要向所有的眾生修慈悲之心。只有這樣,我們的社會才能沒有鬥爭,世間才能沒有戰爭。
人間佛教與佛教倫理觀
提要:Humanism及Humanistic這兩個用語,在星雲大師所傳授的教法中,古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從某一方面來說,此二用語直指釋迦牟尼佛教法之精髓;但在另一方面,這兩個辭語也蘊涵中國佛教之教義與修持,曾因某種原因悖離了佛陀的本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