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中美文化講壇系列 紐約佛光人共享佛法傳遞的喜悅
面對人生苦難時能保持穩定,勇敢向前。他提到,許多人渴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人間的苦難重重,而在這些苦難中,最大來源往往是「恐懼」,這是人們的習氣。受用星雲大師「無我」的啟發,他因此無所畏懼,學會接受現實,勇敢面對苦難,這種心態使得他能在逆境中找到力量和希望。 「欲淨其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國土淨」,妙光法師引用《維摩經》四句偈語,指出修行的關鍵在於內心的淨化,而非外在環境的改變。他分享一個實際的例子,曾經有信眾詢問,為何學佛後自己的狀況沒有改善。「學佛的目的並非讓我們遠離憂悲苦惱,而是要實現內心的轉變。面對挑戰,我們應該學會接受現實,並反省自己的信仰根基,培養堅定的信心。」妙光法師為其解.....
《法華經》在中國―思想.傳譯.實踐.文化
《法華經》是形成於初期大乘佛教時期的一部重要經典,富含深刻的教義思想、宗教信念與修行指引,明白說理與譬喻故事交織巧妙,為各個歷史時代的大乘行者提供豐富的思想與實踐資源。這部經典所述法義就當時的佛教學說脈動而言,具有創新思想的意義,激揚教理論辯與發展,對整體大乘佛學產生深遠影響。《法華經》義理精妙,敘說生動,富文學趣味,在思想、修行、文學、藝術等面向,為中國佛教與文化提供豐富的資源。在思想維度,道生、法雲、智顗、吉藏、窺基,及歷代許多佛門大德留下解義精湛的注疏,成為後人理解經義的資源。在修行層面,高僧傳記留下許多僧人修持《法華經》的事跡記載;天台學系發展依於此經的止觀與禮懺法門;還有多種關於此經的弘傳記與靈驗記。文學與藝術方面,此經本身具備文學性,教說與譬喻成為歷代文人經常援引的題材;二佛並坐、觀音形象、譬喻故事,在中 國佛教藝術作品中生動呈現。《法華經》的多元展現樣貌是中華佛教文化的一個重要構面。
《星雲日記》中的文學史跡
《星雲日記》載錄了星雲大師豐富的文學史跡,主要有:大師早期的創作經歷,《釋迦牟尼佛傳》、《玉琳國師》等重點作品的創作詳情;大師與鄭羽書、符芝瑛、趙樸初、林清玄、柏楊等作家以及文學界學者的交往;大師對佛教文學影視化、文學教育、文學出版的支持,對文學創作、文學功能、佛教與文學之關係等問題的看法。上述史跡與大師的自傳、回憶錄可形成對應或互補,有利於推出更高品質的星雲傳記,完整詳致地呈現其文學人生,亦有利於星雲大師佛教文學之研究。
人間佛教思想講座 與中研院精彩交流
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研究中心主任妙願法師6月14日前往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在齊偉先副研究員的邀請下,對「多元宗教與社會」主題研究小組成員進行演講與交流。第一場次演講主題為「佛光山國際到場發展現況:巴西道場發展的案例」,由妙願法師與佛光山南美洲總住持妙佑法師於線上分享交流。 妙佑法師提及到巴西弘法的因緣,因自己有馬來文的背景、也曾學習過西班牙文,因此較容易學習葡萄牙文,也能夠了解當地文化,能與巴西人互動。加上巴西人包容性很強,對於不同宗教採取開放態度,讓佛光山更易接引當地人來到道場認識佛教。 「佛光山在巴西弘法的本土化相當成功,現在已經是巴西人度化巴西人。」妙佑法師說明,不僅如來佛學院.....
奧斯汀香雲寺中英文講座 尊重慈悲待人好
速的轉念,來提升自己的適應力。知桐法師分享透過禪修察覺內心的我慢,提醒自己,同時接受不完美的自己,透過佛法的力量改變和超越,轉換成歡喜的力量,推動自己在修行的道路上前行。 三位法師風趣幽默,妙語如珠,現場的佛光人無不佩服其卓越的翻譯能力和對佛法的深刻理解。演講結束後,信眾紛紛上台與三位法師歡喜合影,簽名留念,講座在一片歡樂和法喜中圓滿。 最後三位法師特別撥冗與翻譯組進行座談,並傾聽大家在翻譯工作上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建議平時練習中不要中英參雜及過度思考,透過在早晚禪修中練習專注力,打開耳根來學習,與會成員無不受益匪淺。 Azure Dimka向法師提問問題。 知悅法師(右1)回答信眾的問題。 奧.....
中美文化講壇 佛法帶給我們的喜悅
動內心慈悲喜捨智慧的光,人生再暗都不怕。 當天出席講座的貴賓有台灣駐休士頓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蕭伊芳,斯坦福市議員譚秋晴,休士頓市主計長Chris Hollins,休士頓大學德州超導中心首任主任朱經武。現場法喜充滿,反應非常熱絡。 9月28日在中美寺的佛學講座,題目是佛法帶給我們的喜悅,吸引近百名與會者聆聽。 趙辜懷箴引用星雲大師說「要做事就要忍耐,要成功就要委屈」。讓她非常受用。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應中美文化講壇之邀,與趙元修及督導趙辜懷箴於9月28日在中美寺的佛學講座,題目是佛法帶給我們的喜悅,吸引近百名與會者聆聽。三位與談人除各自分享自己學佛的因緣外,還分享了在學習佛法上最.....
日本人間佛教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開啟東亞佛教研究新里程
佛教學術重鎮的日本,意義殊勝。 佛光山日本教區總住持滿潤法師在揭牌儀式上,感謝木村教授的指導,及張文良教授、陳繼東教授等眾善因緣促成研究中心的成立。謹記星雲大師教誨,法水寺作為一個佛寺,希望能繼承和重現隋唐時期佛寺與市民生活緊密聯繫的傳統;藉由學術研究,釐清社會所需,為世人服務奉獻。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木村清孝教授表示,《華嚴經》五十三參的典故,說明佛教不僅有偉大的菩薩與高僧,也有許多平凡人物,都因為願力而成為「善友」。今天善友齊聚,未來也將吸引更多人加入,共同推動研究中心的發展。 作為研究中心成立的推動者之一,中國人民大學張文良教授表示,當年深受木村教授「東亞佛教視野」理念所啟發,萌生了三個理.....
現代社會中的「人間宗教」 學者論壇即將登場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現代社會中的「人間宗教」 學者論壇即將登場 為尋求現代人類文明宗教互鑑的可能性,以增進人們對不同宗教現象的關注,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與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多元宗教與社會」研究小組成員合作,將於5月1至3日在佛光山藏經樓法寶堂、佛陀紀念館舉辦「現代社會中的『人間宗教』:多元宗教的對話與交流」論壇,期盼透過社會科學的研究視野,展開人間佛教與各宗教研究的學術對話交流。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首度與中央.....
【在契理契機中推進人間佛教】
線上閱讀 南京大學洪修平教授認為,從歷史上看,中國佛教正是在契理的同時又能契機,才保持了它持久的生命力,從而從古代走向了現代,此亦正是人間佛教的核心理念。 影片點閱:https://youtu.be/fT4lNW49IM8 全文詳閱:https://lurl.cc/kQUHD4 【在契理契機中推進人間佛教】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青年星雲與戰後台灣佛教―以《星雲日記》所述第二屆中佛會全代會為例
戰後台灣佛教,隨著大陸緇素來台,進入一個新的變局。中國佛教會(以下簡稱中佛會)於1950 年在台復會,在戒嚴時期壟斷管理佛教的權力,成為台灣佛教的最高組織。1952年首度改選,舉行第二屆全代會,以解決組織的法理問題,並進行權力重組。年輕的星雲大師(下稱青年星雲)參與了此次二屆中佛會全代會,於會議結束後,在其日記裡記錄了參與歷程,是與會者的一手資料。透過他敏銳的筆觸,可知當年修法角力之情況與核心權力轉移之變動。青年星雲於關鍵時刻,挺身化解背離僧事僧決的修法危機,有至為出色的表現。二屆中佛會全代會的結果,象徵中佛會來台復會後,組織初步盤整有成,為日後發揮主導台灣佛教全局奠下立穩腳跟的基石,《星雲日記》為此一盛會留下重要的歷史見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