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禪與維根斯坦的後期思想比較
本文之目的在比較禪與維根斯坦後期思想的異同,以促使東西文化的交流,認識,使中國再度創造出更新穎,更充實的思想內容. 作者在處理結構上,首先分論禪宗的思想內容與維根斯坦的後期思想,解釋禪之與禪宗? 禪宗的歷史發展? 禪宗的要義? 禪宗的語言特性? 及略述維根斯坦對哲學,對意義的看法? 說明「瞭解」一詞的義涵? 和其《哲學研究》一書的特色? 繼則比較兩者思想,言其相似處在:一,兩者的目的皆在使心靈無礙. 二. 不建立體系,應病與藥. 三. 語言是一種權宜之計. 四. 著重人生實際的生活面. 五. 還原事物的形上本來面目. 六. 強調心靈的價值. 而其相異處在:一. 兩者重心不同. 二. 語言功能不同. 三. 動作表示法之不同. 四. 方法不同. 五. 對「看」採取不同的看法。
知苦增福歌
知苦增福歌  The Better You Know the Pain, the Greater Your Blessings
試論星雲大師涅槃觀
本文是筆者閱讀星雲大師的著作〈佛教的圓滿世界• 第一篇涅槃寂靜〉後之心得,經由研讀大師的著作,希企透過大師的言論,引領筆者真實理解大師論述涅槃寂靜之義理,企圖了解其論述所引述之中觀、唯識、天台、禪宗等宗派教理,在漢傳佛教脈絡下,對大師涅槃思想觀及人間佛教行誼之影響。 筆者本文進行方式,仍以大師所下之標題為論述主軸,就其文所分述:一、涅槃的意義,二、涅槃的異名,三、涅槃的特性,四、涅槃的種類,五、涅槃的境界,六、涅槃的求證。依序探討文本引經據典之依據,爬梳其所涉及經論與大師所詮之義理及獨特見解。就筆者之探討、認知與理解下,大師對涅槃寂樂所作之詮釋義理,善舉諸經為解,方便權巧言說佛法總學如三法印、三學、四攝及六度等,來開發眾生本具自性清淨心,以達自度度人之究竟解脫,追求人生圓滿自由自在的生活。這一切都不離人世間,將佛法落實在現實生活裡,傳遞「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佛教理念,印證其人間佛教之最終理趣。
星雲大師禪思想探析
星雲大師融會各宗禪法,結合現代社會變革與發展,與時俱進,貼近生活,契理契機,形成了自己獨特而普世的「星雲禪法」,開啟了現代人間佛教新篇章。星雲禪法上承佛陀本懷,落實於當下現實生活,引導著大眾將之作為一種人生追求、一種思維方式,一種生活方式而努力前行,從而達到提升人生境界、實踐人間佛教之目標。本文扼要分析了星雲禪法的基本特質、教導方式以及踐行次第,以期對星雲禪法做一個比較全面的概述。
淺談星雲大師的生死觀
生死問題是人們歷來關心的重大問題。我們從何而來?死後至何所?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生死?如何超越生死?這一連串十分玄妙的問題引起了人們對於人生的思考。在中國,儒、釋、道三足鼎立,儒家慎言生死,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生死之事,大都由釋、道二教進行解釋。佛教提出了一套對於生死的看法,希望能夠引領迷人超脫生死的藩籬,獲得解脫。佛陀當初的覺悟,是在覺悟四諦、因緣下成就的,故佛教生死觀和十二因緣說、輪迴說、涅槃說的關係十分緊密。
星雲大師布施觀研究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透過星雲大師對布施詮釋及實踐,讓世人了解布施真實意義 以及對當代的價值與貢獻。期望以星雲大師布施思想,歸納出契合當代人的一套布 施實踐方法,讓讀者可以從中自我解答人生問題。 在第二章主要從經典爬梳出佛教布施思想源流,可知大部份以慈善救濟為主, 範疇涵蓋著人民的食衣住行。而佛陀所說布施的定義為,以善念相應的身語行為; 布施的目的,藉由布施捨去自身的我執,教導眾生積極面對人生不圓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