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徵文啟事
件如採用他人文字或圖表,請先取得授權。 以21cm × 29.7cm 之A4 紙張撰寫,上、下、右邊各2.5 公分,左邊空白3.17 公分,底端並註記頁碼。 一、本刊旨在宣揚人間佛教精神,發揚佛教學術思想文化,志於將義理的、文化的、教育的、生活的,幸福、和諧的佛教思想、信仰推到人間,推到全世界。 二、本刊結合論文及藝文,發表研究人間佛教有見地的學術論文,及有文學性、藝術性的佛教藝文作品。逢單月出版,為漢英文雙月刊。歡迎全球學者、作家,有志寫作的各界朋友,踴躍投稿。 三、稿件說明: (一)論文版: 1、字數約8 千~1 萬5 千字,特約稿件不在此限。須附摘要及關鍵詞。 2、英文稿件不超過30 頁.....
佛教的自我教育與生活實踐——以天臺宗二十五方便為例
人類從小到大就不斷地自發性的自我認知、自我學習、自我修正,以解決在成長過程中所遭遇的種種困境與疑惑,只是每個過程的學習對象或目標有所修正罷了。從自我認知「我 可以將自己塑造成什麼樣的人?世界與自我是什麼樣的關係?」到自我學習、修正,就是一個全程自我教育的過程。 雖然,佛教說「無我」,似乎與「自我學習」等概念相互違背,但別忘了佛教未曾離開人間,而說「人成即佛成」。此中的「人成」不是指他人,而是指「如佛一樣成就的『自我』」。 想要如佛陀一樣,必先要知道佛陀是如何成就的方法,再起而效法之。而「無我」正是要破斥有一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的「自我」;要強調有一願意反省、修正、開發潛能的自我,成為一位既善於調御自我,也善於引導他人的「覺者」,此「覺者」即是「佛成」。至於,成就「覺者」的方法可散見於三藏十二部,這種學習不是知識的累積,而是生活的實踐。 本文以天台智者大師「二十五方便」來談佛教自發性的自我教育觀是完成自我的基礎,因為「人成」無它途,只有從自我改變開始。當代西方思潮有逐漸向東方思想靠攏的趨勢, 故本文也藉由傅柯的「自我技術」與賴爾的「實踐之知」來談佛教徒日常生活中自我教育對佛法實踐的重要性,也是「成佛」之全人格教育的起點。
《作為思想的近代佛教》第四講——鈴木大拙與靈性論(二)
近年來關於鈴木大拙最多的討論就是這個問題。其中,Brian Victoria《禪與戰爭》中的批判最具代表性。他的批判非常嚴厲,但也有人提出反駁,引發了大量的爭論,尤其是佐藤平(顯明)對此進行了詳細的反駁。
《作為思想的近代佛教》第二講
根據前述內容進行分析的話,日本佛教在近代似乎已經完全轉型成洛佩茲或麥克馬漢所謂的「近代佛教」或「佛教現代主義」了。但事實上並非如此,還有另一個被稱作「葬式佛教」的形態從近代一直存續至今。這看似與佛教的近代化相對、屬於前近代的、傳統佛教的遺留,原本應該接受近代化洗禮,但卻拖了日本佛教的後腿,故而沒有被以往的日本學界正面看待。然而,只把它看作是日本近代化不充分而殘留下來的前近代遺物,這種看法是否恰當呢?
星雲大師與憨山大師「人道詩學情感觀」比較研究―兼論二師對「抒情言志」詩學傳統的繼承與超越及其時代意義
星雲大師與憨山大師均為深刻影響佛教發展的大德,並為後世留下大量文學作品。二師的文學主張與佛學理念有頗多相通相續之處,亦各有特點。他們均肯定人道情感對個體生命覺悟和佛門弘揚佛法的意義,憨山大師以「儒佛會通」立論,星雲大師則以「人間佛教」理念指出佛教重視有情、不棄人道的特點。二師「詩學情感觀」均繼承中國古代「抒情言志」的詩學傳統,而在如何協調「言志」與「抒情」關係的問題上,又顯示出對二者的超越。縱向來看,二師的詩學情感論有助於佛門弟子在創作中展露自家情感,並借由人道情感契入對澄明心性和大乘菩薩道的體悟,從而豐富佛教文學的創作形態和「抒情言志」詩學傳統的思想內涵;橫向來看,二師的文學思想有助於糾正文學的不良創作傾向、重建文學的社會價值。二師的文學理論與創作對中國文學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應當被學界所注意。
第二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研討會 兩岸激盪智慧火花
在宜興的淵源與歷史發展,有唐朝天台宗九世祖湛然、清初玉琳國師、當代中國佛教大師星雲大師等得道高僧,是著名的江南佛地。星雲大師所倡導的人間佛教,是中國漢傳佛教的偉大創新,藉由研討會,眾多知名學者專家碰撞思想和智慧,對弘揚人間佛教思想、昇華人間佛教理論、推動人間佛教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必將產生深遠影響。 佛光山宗委暨大覺寺都監妙士法師,以他10幾年來在中國發展的經驗,提出4點說明如何實踐人間佛教:一是以家庭為中心,二是以社會為主軸,三是以世界為發展,四以圓滿為目的。佛光山宗委暨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妙凡法師對學者的研究貢獻表達感謝,他提到星雲大師的中心思想就是:佛教,為了佛教,非佛不做。 賴永海教授主.....
佛教文明與「文明交流與互鑑」
本文從對亨廷頓「文明衝突論」一些觀點的批判出發,剖析了近現代佛教研究所秉持的西方範式的盲點和誤區,特別是作為其思想背景的西方文明觀的偏頗之處,進而分析了「佛教文明觀」的歷史依據,並指出包括「佛教文明觀」在內的多元文明觀對理解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性,對探討「文明交流與互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首屆「文明互鑑青年學者論壇」成功舉辦
鑑」的主題,分別從古典學、佛學、人文價值關懷、儒學四個視角作了主旨發言。 論壇邀請全國高校、研究院所近30名青年專家、學者參會。與會者報告內容涉及印度文明與周邊文明的互動、民國佛教中國化、明清中外哲學思想交流等諸多領域,聚焦于不同文明間對話互通、流變關係的思考。每場論文發表,與會學者們都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在交流碰撞中凝聚共識、拓寬視野。 本屆「文明互鑑青年學者論壇」緊扣「複歸人本,內覺詣道」的主題,體現了人類文明多彩、平等、包容、交流的特徵,凸顯了人文學術研究的價值向度與現實關懷,充分彰顯了文明交流互鑑對於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意義。 會議的閉幕階段,張文江教授、方旭東教授就會議.....
第五章 「同體共生」思想與人類福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