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千里之行 始於足下
千里之行 始於足下 A Thousand-Mile Journey Begins with a Step.
今人古心 行道天下
今人古心 行道天下 Modern Mind, Ancient Heart; The Way Prevails in the World.
行道天下
行道天下 The Way Prevails in the World
人間佛教視域下唯識學與認知行為療法的理論交流─由認知行為療法對焦慮障礙的干預為參考
認知行為療法使用的認知概念與佛教唯識學使用的心意識概念較為相似,二者關注的核心都是「心」(mind)。基於這一點,本文試將這兩種關注心靈健康的學科,置於人間佛教視域之下進行互考。以認知行為療法對焦慮障礙的理解與干預為參考,通過考察認知行為療法三個水準的認知與末那識三種主要特徵之間的關聯,以驗證唯識八識體系中末那識的存在;並通過認知行為療法對於邊緣系統生物特性與意義建構的剖析,從結構與功能兩方面旁證阿賴耶識的存在,為進一步研究唯識理論在心理學中的應用提供一種新的理論視角。
人間佛教理念下的寺院空間演變研究 ─以江蘇宜興大覺寺為例
「人間佛教」理念下的寺院空間不僅是僧眾修行的道場,更是面向大眾開放的公共場域,其既符合宗教神聖性的要求,又貼近民眾生活化的日常,從中體現出「人間佛教」理念與寺院空間形態的完美結合。其空間形態適應社會,融合現代理念,形成獨具特色的現代寺院空間景觀,在道路規劃、建築布局風格、藝術裝飾方面都有突出表現。總體來看,江蘇宜興大覺寺呈現出從建築形式單一、神明信仰空間、封閉威嚴的宗教場所走向空間設計多元、文化交流場域、開放共用的生活場域演變的特徵。同時,其具有傳播佛教文化、傳承中華文明、提供社會服務等重要功能;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而日益深化佛教中國化、佛教現代化的思想;在演變過程中蘊含著佛教弘法模式的不斷轉變。
從《佛說吉祥經》再論人間佛教的學理依據―兼涵《吉祥經》語文學分析及《吉祥經.義注》漢譯(下)
如今,則是所謂「布施」云云的這個伽他。在這裡,所謂「以此種方式而被施與」,是為「布施」,意思是說「把屬於自己的東西提供給其他的人們」。而屬於法的行為,或者並非離於法的行為,是「法行」(正當行)。所謂「這些人在我們這裡被認為」,是「眷屬」。沒有過失,是「無錯失」,意思是說「它們不被指責,不被 批評」。其餘的字句,都是已經說過旨趣的。這是關於這個頌文字句的解釋。
人天乘與菩薩乘的修學問題― 從太虛大師到星雲大師的觀點(下)
一般人往往將修行局限於打坐、念佛、誦經、持午、閉關等形式。然而,星雲大師指出,發心、弘法、講學、著作、創業、利眾、隨喜、隨緣等行為同樣屬於修行。 這種對修行的詮釋符合現代社會的需求,使得人們在各行業、各領域中均可實踐修行,即在日常工作與務實行動中進行修行,修行與工作本質上是不二的。如星雲大師說
人間佛教下的叢林光影 ─清規制度的中國化與實踐意涵
禪宗叢林制度的創立,可以追溯到佛陀時代的僧團傳統,僧侶在共住共修中秉持清淨和合的戒律生活。中國唐代,馬祖道一開創叢林,百丈懷海制定清規,使寺院生活逐步擺脫單純依賴印度律儀的模式,轉化為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清規制度。此制度結合儒家禮樂精神與中國宗法倫理,強調僧團自治、職事分明與和合共住,不僅維護了僧團秩序與修行品質,也適應了歷代社會政治與經濟環境的變遷。 進入現代,「人間佛教」理念強調佛法入世、關懷社會,為叢林制度注入新生,使其由山林閉鎖走向都市弘化,由靜態規範轉化為動態實踐。本文透過歷史演變與制度分析,探討叢林清規如何在保持佛法核心精神的同時,融入中國文化並因應社會需求,進而體現佛教跨文化傳播與本土化調適的典範。透過叢林制度於現代教育、社會服務、文化轉譯中的光影流轉,本文旨在呈現其制度轉型與宗教實踐的時代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