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同體與共生
佛陀一生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每一次說法,從不以一地、一國、一時、一眾,為當機對象。說到地方,總是三千大千無量華藏世界;說到眾生,就是十方法界等恆河沙數無邊眾生;說到時間,則是三大阿僧祇劫。佛教講因緣,認為天下本是一家,所有眾生都是因緣和合、一體不二。虛空中的日月星辰,不分明暗,互相輝映;大地上的山嶽丘壑,不論高低,彼此連綿;宇宙間的奇珍異獸,不管異同,相輔相成。因此,這個宇宙本來就是「同體與共生」的圓滿世界! 「同體」,含有平等、包容的意思。譬如人身,雖有眼、耳、鼻、舌、手、足等諸根的差異,卻也同為身體的一部分;地球雖然有各種國家、民族、地域的不同,卻是共同仰賴地球而生存;眾生雖然有男女、老少、強弱、智愚等不同的分別,卻同為眾緣和合的生命體。世間相狀雖有千差萬別,但是清淨的佛性是平等一如的。
《華嚴經》圓融思想的實踐 善用其心
空宇宙都包容在心中,那麼你的心量自然就能如同虛空一樣的廣大。」顯現星雲大師為人處世的圓融智慧。 如常法師以〈華嚴經變相圖〉來解說「七處九會」的場景。用影片讓大家理解星雲大師的圓融思想,大師與各宗各派高僧來往,甚至與別的宗教領袖時相往來,互相推許,無所罣礙。又例舉澳洲移民部部長菲力浦羅達克問大師:「世界的宗教,哪一個最好?」大師回答:「你喜歡的那個,就是最好的。」星雲大師舉辦「神明聯誼會」,讓人與人、人與神、神與神、神與佛相融相攝,就是法界圓融的境界。 如常法師又說明「普賢十大願」是邁向成佛之道,例舉「禮敬諸佛」的修行方法,是對眾生恭敬、對每個人都平等尊重與禮遇。「廣修供養」是結緣的實踐。如常法.....
從彼岸到此岸 ―星雲大師對《阿彌陀經》的理解與運用
《阿彌陀經》作為中國佛教歷史上極其盛行的淨土信仰的主要經典,歷來不乏有高僧大德對其闡釋,弘揚人間佛教的星雲大師亦對此經有自己的理解與運用。通過分析,發現星雲大師對《阿彌陀經》的理解與運用在部分繼承傳統解經的同時,亦有較大的個人創新,呈現出不變與變、變重於不變的態勢,具有強烈的人間性、實用性、現代性、世俗性和圓融性的特性。這體現出鮮明的人間佛教思想特點,促進了人間佛教思想的弘揚,對佛教經典在新時代背景下的理解與運用有重要的現代變革意義,同時,也推動了佛教經典理解與運用的現代化轉型。
叢林制度與禪宗教育
叢林清規源自佛陀親訂的律儀制度,是佛教僧團制度的根本. 百丈懷海禪師創立禪宗叢林,制度清規; 晚唐以後隨著禪宗風行天下,自此不問宗派,凡是寺院為調和大眾,安定秩序,無不實行叢林制度. 於是百丈所定清規,成中國佛教通行規範; 百丈清規不惟保持佛教傳統制度,並具傳統教育精神,建立起崇尚六和合,師道尊嚴的新社會規範. 禪的教育乃是高雅,神秘,絕不是言語所能詮示,故無言無說是禪的根本法,因此禪必需親身去體驗,才能體會到真滋味. 故禪門大德啟迪學者時,常以離言掃相的機鋒來彰顯自己心靈上所印證的絕對境界,破除學者意識上的分別知見. 百丈清規以身教為主,一切佛事都以身作則,不惟做到解行並進,並以力行為重,故其教育精神與禪宗教育實為一致.
星雲大師的文化念力
大師既有神氣激揚的無畏力,又有泯然無相的融化力;既有圓鑑靈照的沉潛力,又有大興法雨的凝聚力;再加上資生利生的金剛力,這五種世俗罕見的意志力道集中在他一身,就匯集為革新中國現代佛教的第一念力僧。
2025年度(第十届)人间佛教研究奖学金计划-1
通 启 一、文化背景 人间佛教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全面转型背景下出现的一种佛教新气象,自从近代太虚大师等人大力推广以来,经过赵朴初居士、星云大师等海峡两岸佛教界高僧大德的发扬光大,已经成为当代佛教发展的主流,受到政、教、学、商等各界人士的广泛支持和关注。中国佛教协会在其章程中将倡导和践行人间佛教作为该会宗旨之一,并在雪窦山设立了人间佛教思想研究基地,每年召开不同主题的人间佛教思想建设研讨会。学术界也涌现出大量人间佛教的研究成果,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也有多个有关人间佛教研究的课题获得立项,表明国家对这一学术领域的重视,而在国际学术界,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