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契理契機」概念的現當代流變
在現當代佛教論述當中,「契理契機」是頻繁出現的一個概念,甚至被視為佛教的基本原則。民國佛教傳統派中堅人物印光、圓瑛和革新派代表太虛,以及印順、星雲、趙樸初、傳印,乃至中國佛教協會等,都使用這一概念。採取基於詞彙的概念史方法,考察「契理契機」這一概念在現當代佛教尤其是人間佛教中的不同詮釋,探討其意涵、側重和詮釋策略之差異,研究表明,「契理契機」的內涵和外延隨著時代變遷在不斷調整,相關詮釋日趨多元,整體上更側重「契機」面向,適用範圍越來越廣,最終成為其他界別也使用的普遍概念。
開創研究新契機 「以法相會─寶寧寺、毗盧寺明、清代水陸畫展暨學術研討會」登場
法會的普世價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謝聰輝「圖像、抄本與儀式關係研究:以福建三元法教閭山圖為例」;上海師範大學哲學學院侯沖「水陸齋意研究─以所見齋意文為中心」、魯迅博物館戴曉雲「宋代水陸文獻考釋」、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卜向榮「從空而至:南宋佛畫與儀軌中諸神降臨的圖像」。 22日: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助理教授謝世維「從寶寧寺水陸畫『行日月前救兵戈難摩利支天諸神眾』與『大威德變現憤怒大輪明王』談斗母摩利支天與穢跡金剛之形象」、長榮大學書畫藝術學系助理教授陳俊吉「寶寧寺水陸畫中無榜題佛菩薩尊名考證」、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田青「非遺保護與金山寺水陸法會」;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亞洲部主任金承熙.....
以佛光山四大宗旨看越南佛教教會的發展
釋迦牟尼佛給眾生留下三藏經文,歷代祖師為後世留下千言語錄。佛法不離世間而覺悟世間,眾生不靠佛法修行,沒後易輪迴苦海。面臨高科技時代,進入二十一紀元,大德高僧們都心中想念:縱使居山說法,能令頑石點頭;在藪講經,即使天花亂墜,不過無情接受,有何利益蒼生,假饒大道不弘,將何報深恩於佛陀,一身獨善將何度苦於含靈?所以星雲大師心懷佛光普照三千界,意欲法海長流五大洲,其中以「人間佛教」為核心,用「四大宗旨」:「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共修淨化人心、以慈善福利社會」為方便。這些理念,從理論到實踐,從言說到身行,星雲大師及其佛光弟子已把弘法、教育、共修、慈善事業發揚光大,弘揚佛法,利樂群生。論文研討佛光山的四大宗旨之成果,同時將該理論來對照與越南佛教教會三十三年以來的佛事成就,因此證明星雲大師之「四大宗旨」是契理、契時之真理的。
《聊齋誌異》所表現的宗教文學創作與詮釋—以〈畫皮〉與〈長清僧〉為例
觀音信仰的流傳與衍化
在佛教的神佛世界中,影響最廣,信仰者最多的,當推觀世音菩薩。在漢民族中,以觀音為名的,或以供奉觀音為主的寺、廟、閣、堂、庵、樓、亭,不可勝數,在滿、蒙、羌、彝、白、傣、水、壯、瑤、畬、藏等少數民族中,觀音也有許多信仰者。特別在婦女中,觀音的影響力甚至超過釋迦牟尼佛。
活潑的禪心與流動的音符——禪與音樂的相似性
假如說,從世尊拈花、迦葉微笑的一瞬間便開始了禪「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傳承,那麼,從某個原始人第一次僅僅為了高興而撥動弓弦的一瞬間開始,音樂,便也走上了與語言並行但各自獨立發展的道路。 中國民間過去曾有一句頗有禪意的老話:「人生識字糊塗始。」的確道出了部分真理。語言文字,作為世間文化和知識的載體,作為人類交往的工具和手段,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有著固有的局限性。釋迦說法四十九年,臨終時稱自己「未說一字」;《老子》「五千言」,第一句話也是:「道可道,非常道。」認為世上凡是可說的道理,可以用語言表達的道理,都不是真正、長久的道理。對人類語言的局限性以及對終極真理的非語言性的清醒認識,應該是東方古典哲學對人類認識史的一個重大貢獻。
佛光山科技弘法 大辭典建構數位化翻譯流程
、審核。第一和第二階段的作業流程及系統建構已相當成熟。 佛光山科技弘法 大辭典建構數位化翻譯流程 英譯系統近期更新,與維基百科一樣採用MediaWiki平台,透過連結功能,譯者能在同一個介面查閱名相解釋。 妙光法師從辭條、同義詞、釋義、經典釋義、經典參考資料等方面,簡述《佛光大辭典》辭條釋義結構及翻譯策略。 「太平洋鄰里協會」(Pacific Neighborhood Consortium, PNC)2022年會暨聯合會議,台灣時間9月17日至19日透過ZOOM線上平台召開。應《佛光大辭典》英譯計畫最高學術顧問路易斯.蘭卡斯特教授(Lewis R. Lancaster)之邀,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
佛陀住在哪裡?
我們是佛教徒,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教主,我們對於教主佛陀住在哪裡,能不了解嗎? 假如說,釋迦牟尼佛住在西方極樂世界,那他和阿彌陀佛是什麼關係呢?誰當家做主呢?假如說他住在東方藥師琉璃世界,同樣的問題,他和藥師佛之間是什麼關係呢?誰當家做主呢?佛陀應該不在東方藥師琉璃世界,也不在西方極樂世界,那麼佛陀住在哪裡呢?
何謂「佛弟子」?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二千五百餘年前,釋迦牟尼在古印度摩揭陀國菩提伽耶的一棵菩提樹下開悟成佛以後,便到鹿野苑為憍陳如等五比丘宣說「四聖諦」的教法—史稱「初轉法輪」。由此,「佛、法、僧」三寶具足,標誌著佛教的正式創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