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如何形成當代文化的建設能力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的出版及其學術思想意義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新書發布座談會 人間佛教傳燈萬方
書發布座談會在四場分論壇之後,隨即召開綜合座談暨閉幕式,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成功大學副校長陳玉女擔任主持人,邀請上海大學佛教思想史與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暨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研究室主任程恭讓、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主任鄧偉仁與談,以及參與本書的執筆者之一慧喜法師和蔡孟樺女士等人報告編纂心得。 程恭讓教授解說此書編纂的意義,提出舊傳統與新傳統的融匯、舊十大貢獻與新十大貢獻的結合、各章節編輯邏輯等。他陳述第一章與第二章屬於理論與實踐兩大面相,是人間佛教思想理論建構的兩把關鍵鑰匙。第三章與第四章探討僧眾團體的創立與信眾地位的提升。第五章至第七章分.....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 弘揚佛教十大貢獻照耀人間
和智慧,並勉勵大家從「我是佛」中了解「人人都具有佛性」。 慈惠法師分享,星雲大師終其一生都在弘揚人間佛教,這對弟子而言都是大師一生依止的聖教,可見其重要和莊嚴。在大師圓寂後,有感於義理不能散失,於是在程恭讓教授的協助下編纂成100萬字的《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 上海大學佛教思想史與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暨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研究室主任程恭讓也透過影片,分享協助大師諸弟子編纂《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的歷程,本書歸納出「星雲大師推動人間佛教的十大貢獻」,包括:系統性的建構人間佛教的理論體系、深廣人間佛教的建設事業、推動現代人間佛教僧團、確定信眾在人間佛教中的地位與作用、整合佛教文化知識與信仰、.....
佛教信仰的基本體系及其人間性支撐—兼論星雲大師佛教信仰的基本特徵
佛教是一種文化,其內核是一種信仰。作為文化,佛教有其哲學觀念、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方面的豐富內容。作為一種信仰,而且不是一般的哲學信仰、政治信仰或科學信仰,而是一種宗教信仰,佛教有其獨特情感依託與精神訴求,形成一種具有神聖意義的信仰體系。
人間佛教與當代社會
寬恕與和解—人間佛教與宗教對話
慧遠與鳩摩羅什法身觀新論—以善巧方便溝通證法與教法為視角
論佛光山清規的特色及其時代意義
就當前人間佛教理論建構與實踐展開的佛教取得的發展,星雲大師及其開創的佛光山教團所發揮的巨大作用,係世界之所共睹。本文從「組織和制度」的角度,研究僧團與清規的關係,就佛光山清規的歷史源流問題,筆者在清規發展的脈絡底下,旨在說明清規的編撰是佛教因應時代的呼喚所做出的反應,它深植於特定的社會、文化等歷史條件中,目的在解決特定的問題;佛光山清規的產生,一方面來源於星雲大師各個時期的人間佛教實踐,並貫穿在半個世紀以來佛光山教團横、縱發展全過程,其編撰形式和內容與過去的清規存在較大的差異,而特色主要體現在規範對象、核心價值和目標設定上,體現了清規的時代性格。佛光山清規本身所具有的特點,也反映了以星雲大師為首的佛光山教團,在探索人間佛教發展過程中所進行的開拓性嘗試,對於探索佛教的未來和發展,扮演獨特的角色,並發揮出重要作用。
公共性對現代佛教制度建構的影響—以佛光山為例
公共性作為現代社會的重要特徵,對現代佛教制度的建構具有重要意義。現代國家制度的建設對普羅大眾訴求的關注及對公共權力的要求不斷加強,因此,在宗教神聖性基礎上建立政權的合法性被瓦解後,宗教的公共性已然成為其影響社會建構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說,宗教要想更好地實現現代化轉型,對其公共性的挖掘將成為宗教與現代社會良好互動的契合點。在中國傳統社會,佛教僧團作為區別於血緣家族的生活共同體,體現了其固有的公共特性。公共性在佛教現代制度改革中分別表現為,佛教從內部進行革新以回應時代的質疑以及佛教與其他宗教共存的問題。具體的制度構建則可以從僧團和宗教空間兩個中心展開。佛光山是現代佛教制度改革的成功案例,星雲大師從開山一開始就意識到了佛教的發展必須與現代化社會的發展相互適應,從其弘法理念到制度細節無不體現了公共性的特徵,不僅促進了佛教的現代化轉型,有益於佛法的弘揚和發展,而且對公共事務的積極參與,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穩定,值得借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