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關鍵字智慧,共440筆結果:
榮譽教授-陳兵
常委 慧恩書院院長 陳兵 佛教思想 佛教禪定學 佛教心理學 中國近現代佛教 道教煉養學 宋元明清道教 《新編佛教詞典》(1994,中國世界語出版社) 《生與死》(1998,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佛陀的智慧》(2006,上海古籍出版社) 《佛教心理學》(2007,佛光文化) 《佛教禪學與東方文明》(2008,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 《佛教生死學》(2012,中央編輯出版社) 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宗教系.....
/about/researchers/professor/.elements/TSFgsihbProfessor_00005.xml
龍樹的範疇論
在西洋哲學史中,亞理斯多德 (Aristotle) 首先提出「範疇」 (Category) 的概念,作為思維模式與存在者的內在本質規定. 繼而有康德 (Immanuel Kant) 以範疇為「純粹悟性概念」. 而在印度哲學中,龍樹的有關「相」的概念亦具範疇論的意含。 龍樹的範疇論可歸納為:有,知,識,緣,增上,因,果,總,別,依,一. 異十二項. 「有相」意指人類活動中最普遍的形式; 「知相」指觀照世,出世因果的宗教智慧; 「識相」可概括主知覺作用; 「緣相」指所緣緣; 「增上相」指增上緣; 「因相」,「果相」闡明無自性之理; 「總相」,「別相」猶全體與部份; 「依相」即關係相; 至於「一相」,「異相」乃作者為使龍樹範疇論更週密,引申其意而成立者。 在此十二項範疇中,有數項可以和康德所立之範疇表互相對照說明,藉此對龍樹「一切法空」的教理能增加更豐富的理解。
/publications/journals/item_123456789_31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