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晚明佛教復興與人間佛教興起之文化省思——以晚明四大師與星雲大師為中心
自漢永平二年(西元59年)佛教傳入中國已近兩千年,其間佛教與中國儒、道兩家氤氳相蕩,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塑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星雲大師作為人間佛教最為重要的當代實踐者之一,其文化思想與實踐應對時代各種問題,不但延續了晚明四大師在文化傳承上的基本特點,還更加豐富了中華文化的當代內涵。無論作為中華文化之佛教文化的個別研究,還是作為中華文化傳承之普遍性探討,都有獨特的價值。中華文化的研究向來比較關注中西古今的問題,古今問題是任何時代文化傳承都需要面對的問題,特別是中華文化有著深厚的重視文史的傳統。狹義上來講,古今問題即是我們如何繼承傳統,是縱向的考察;而中西問題更多的討論的是對待不同文化的態度,是橫向的考察。本文比較晚明四大師和星雲大師在不同時代弘揚佛法的文化意義,特別注重該問題的考察,以期對中華文化的傳承發展提供參考。
試論南宋志磐的佛教史觀—以《佛祖統紀》為中心
有關《中論》的〈業滅〉與〈戲論滅〉
佛、道「修道主題」之關係—以李復言《續玄怪錄.杜子春)與葛洪《 神仙傳.壼公》〉為中心之探討
淺評方立天先生的《中國佛教哲學要義》
中國佛教與孝道—從唐代佛教論起
第二屆宗教實踐與文學創作暨《中國宗教文學史》編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第二屆宗教實踐與文學創作暨《中國宗教文學史》編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中道的視域融合—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詮釋學淺論
人間佛教制度研究——以《僧事百講.集會共修》為中心
《僧事百講》作為近代中國叢林制度的百科全書,其內容分為六大類:制度管理、禮儀常識、僧侶完成、各種修持、弘法利生、佛門飲食。具體以《叢林制度》、《出家戒法》、《道場行事》、《集會共修》、《組織管理》、《佛教推廣》六冊呈現。其中《集會共修》所討論的正是佛門團體的修持類型與弘化方式。本文將以《僧事百講・集會共修》為中心,梳理一條中國佛教制度的演進之路,為日後中國佛教的運行發展作一借鑑。
行進中的中國佛教—以制度建設為中心
佛教傳入中國二千年的發展歷程中,制度的建置與沿革是一個無法忽視的內容。佛教作為一種制度性宗教,無論是教團自身建設的需要,抑或是政權的強制執行,其在制度層面的設置對整個僧團乃至社會的倫理、行為發生著普遍的作用,可以說,制度建設是教團「內修外弘」的根本保證。本文從中國佛教制度發展脈絡中,試圖尋找出適應時代,契合人群的度化之道,以及為因應因應時代之機,建立現代僧制,制定現代清規,是這一時代道風建設的一項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