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敦煌佛教論義文書寫研究 ─兼論隋唐時期佛教的人間性實踐
當今人間佛教的弘法已形成普及化、國際化趨勢,然而在其發展過程中仍存在佛法「俗化淺化」、「缺乏清淨修持」等質疑,面向質疑,可以從歷史中尋找答案。本文通過釋讀P.2670、P.2871、P.2930、P.2770V、P.2807 等寫卷,梳理論義文本的書寫特色,結合中古時期的佛教人間化實踐,深入挖掘人間佛教的歷史價值。「陳述佛法東來」的內容,體現了人間佛教與政治的緊密關聯。「文本書寫」與「論辯講說」構成論義活動傳授知識的兩種基本形式,蘊含著承自原始佛教的「善巧方便」與「般若智慧」並舉並重的弘法思想。「文本書寫」以「藉助傳抄關係」和「運用共有模塊」的方式構建了論義文本之間聯繫緊密的網絡,「論辯講說」的內容體現了啟發信眾自覺自悟、調和入世與出世、關注社會眾生的人間性特徵。「稱頌論場大德」的書寫則表明佛教修習應當在社會生活中進行,在接觸大眾中觀照內心執著。
論星雲大師人間性與超越性相結合的美學思想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強調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注重佛教文藝在弘法中的積極作用,故而星雲大師雖不曾有美學方面的著作,但其美學思想卻得以通過這些藝術活動而傳達。本文認為星雲大師美學思想具有人間性與超越性相結合的特點,其中,「人間性」是星雲大師對佛法人間性格強調的結果,具體表現為日常生活審美化以及道德化的審美取向。但是,星雲大師美學思想中的「人間性」特徵建立在佛教世界觀的基礎之上,在這一世界觀中,「人間」作為修行的道場,其最終目標是建立具有超越性的「人間淨土」,故而星雲大師美學思想中的「人間性」並非對現實中日常生活的簡單回歸,而是作為一種表象,在最終的審美境界中與「超越性」相結合,共同構成星雲大師的美學思想。
美國萊斯大學佛學講座 慈悲是內在平靜與人際和諧的基石
進入萊斯校園舉辦英文佛學講座,吸引近百人前來聆聽,國際佛光會檀講師趙元修、趙辜懷箴、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休士頓中美寺當家覺法法師與會。妙光法師探討慈悲的意涵並結合自身經歷,分享如何在現實生活中以慈悲為力量,幫助自己和他人解脫痛苦,進而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慈悲是一種選擇 從己做起 生活無處不是檢視自我內心和體驗佛法智慧的生命成長之旅。妙光法師以自己15歲移民澳洲,因語言障礙和文化差異而在學校遭遇霸凌的經歷為例,分享佛教信仰和恩師星雲大師的智慧如何引領她。面對環境的不友善和內心恐懼,過程中多次想對欺負者惡言相向,然而星雲大師講述的「一半一半的世界」讓她學會忍耐,提醒她要保持平和,乃.....
人間佛教青年學術研討會 探討人間佛教當代走向
人間佛教的問題意識和人間佛教研究方法論三面向展開。他認為學術研究要樹立堅定的學術志向,哪怕暫時遇到困難,也要不忘初心。其次要在學習中培養問題意識,以「小題大作」為原則,從小處入手,大處著眼,鼓勵同學在生活中隨時隨地找靈感。最後強調在佛教學術研究中,不但要認識佛教的真理與神聖,也要有客觀的學術態度,嚴格遵守學術規範,在研究過程中全面了解相關研究,對前人的研究進行批判性的考察,並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論點。 關於人間佛教當代化的問題,李四龍提出,應當重視佛教在當代中國的實際社會功能,以及佛教在中國轉型中的定位與貢獻,因此人間佛教的時代化非常值得關注。他表示,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一生實踐人間佛教,將.....
主題探討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內涵,例如: 1、義理內涵與思想體系 2、建築理念與空間規劃 3、修持實踐與解脫道 4、文學理論與講演特色 5、早晚課誦與法會儀軌 6、人間佛教生活禪 7、生活行儀與人生儀禮 8、多元宗教信仰交流 9、生死學與生命觀 10、以音樂、藝術、蔬食、體育或科技等弘法方式 三、申請資格 (一)訪問學人:海內外大專院校之專(兼)任助理教授級以上,或專任講師職務二 年以上,或研究機構之專任助理研究員(或等同職務)以上。 (二)訪問學員:海內外大專院校之在學博士生和博士後研究員。 四、申請資料.....
達拉斯講堂人間佛教論壇 「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
修居士與談。 整場論壇以「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四個子題進行。妙凡法師首先闡明意義,接著由主持人提問,妙光法師及趙居士說明回答。妙凡法師強調佛法的教義不僅是經典中的教導,更是現實生活中解決問題的實踐工具,尤其在人類追求幸福的過程中,佛法具有強大的指引作用,「人間佛教就是一種生活方式。」 主持人趙辜懷箴提問:「最喜歡佛說的哪一部經典?」妙光法師回答《維摩詰經》的「隨其心淨則國土淨」給他力量,當內心充滿歡喜與能量時,外在的世界也會隨之變得更加美好。趙元修則分享對《金剛經》的深刻體悟,認為這部經典是覺悟之法,並強調「佛法即是非法」,佛法的智慧在於超越常規的二元對立,從而達到真正.....
暢談觀音藝術造像人間化的發展與演變
的親友向觀音菩薩祈福。 陳玉女指出,幼年時期,其實媽祖和觀音的信仰相當緊密,如家裡供奉的「觀音媽聯」,畫中上方是觀音菩薩,中間即是媽祖,成長後才明白原來媽祖即是觀音的化身,兩者也同樣是女性神,對民眾的生活皆產生很大的影響。 觀音信仰的原型 如常法師表示,觀音信仰源於印度南端,在佛教海線絲路裡,有很多地區信仰觀音,如斯里蘭卡、印尼、緬甸、寮國、泰國,以及整個中國到韓國、日本等,「所以觀音信仰有個特徵,就是對航海者十分重要。」 南印度人視觀音菩薩為海上守護神,因此「稱名救難」的觀音信仰成為古代印度觀音信仰的起點,觀音救難信仰從救海難開始,演變到救一切難,最終以〈普門品〉為總結,形成一個完整的觀音救.....
人間佛教翻譯工作坊 南天大學肩負全球弘法重任
的因緣。通過與來自全球9個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義工溝通協調,學習如何跨越人我之間的藩籬,保持集體創作的精神,成就人間佛教思想的弘傳。透過反覆的推敲、確認,所有的翻譯人員都更加認同人間佛教思想,並希望在生活中加以實踐。 Chris Villy因參與南天寺的八關齋戒而與佛光山結緣,難得的是,他並非教授學者,而是義工,協助編輯。身為佛教徒的他,認為翻譯工作也是一種修行。他表示,澳洲並非佛教國家,翻譯是一個很好的平台,可以讓佛教弘傳出去。他更強調「教育」很重要,唯有栽培更多翻譯人才,未來佛典的傳承與傳播才有希望。 佛光大學佛學碩士英文班畢業的張英杰,對人間佛教相關文獻的譯本進行雙語編譯、編撰人間佛教學.....
北美英語弘法人才培訓 培養本土化尖兵
總召集人妙光法師表示,所謂「本土化」是透過閱讀、辦活動、遊戲、說故事等,不同方式傳達到當地的社區。妙光法師期望透過研討會,激發更多新的傳佈人間佛教方法,讓人間佛教更具時代性和人間性;把學到的佛法應用到生活中,這才是人間佛教的使命和目標。 圖說:寺院巡禮。 人間社記者張志誠攝 圖說:英文檀講師Ina Denton 表示《金剛經》義理深奧,大師在書中用深入淺出的解釋配合生動的故事,將深奧的佛法融入生活中。 人間社記者張志誠攝 本次研討會採用佛光山本土化委員會所編輯的英文共修唱誦版本,做為研討會期間2次共修法會的課誦依據,程序包括唱〈三寶頌〉、《心經》、〈讚佛偈〉、念佛、繞佛、靜坐、開示、誦念星雲大.....
川大《全集》論壇 研議人間佛教與社會人生
補科技與理性的冷漠,得以滿足人類的細膩情感需求。他將《全集》匯歸為三個重要跨領域,跨越宗教的界限,進入人生各個領域;跨越政教關係,受到國家社會的肯定和接受;跨越僧俗的領域,佛教不再神秘,走入每一個人的生活。 段玉明由經典的詮釋到社會的維度(次元)二個面向說明,從古至今,佛教的經藏歷經六次結集,從佛教向世界各地傳播的歷史,證實了經藏的本土化、適時調適是一個必然的過程。傳統的經律論三藏,含括佛陀的一切教法;人間佛教是一種適應公民社會開展的佛教,《全集》包含了人間佛教的基礎教義。此書為21世紀人間佛教成功的實踐總結,三好、四給、五和,可為人間佛教健康有序的發展,提供觀念與實踐的學習, 閔麗提及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