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Fo Guang Shan Buddhism and Ethical Conversations across Borders: “Sowing Seeds of Affinity”
On the basis of a study of an international Buddhist movement, this article defines “ethical conversations across borders” – acts of ethical deliberation, evaluation or argument that take place in cognisance of multiple ethical regimes – and proposes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they can take place. Fo Guang Shan, described in the first part of the article, is a Buddhist movement that originated in Taiwan, but which now has branches around the world. It seeks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virtue among its members and among other people with which it has contact. The teachings of Master Hsing Yun, the movement’s founder, advocate two methods through which this project can be realised, “sowing seeds of affinity” and “convenience”. The second part of the article generalizes observations made in relation to Fo Guang Shan and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all “ethical conversations across borders” require two things, namely, the identification of similarities or “affinities”, and an account of difference that stipulates the units between which the conversation is to be carried on.
人間佛教與當代社會第二堂課 人間佛教與AI之覺醒與共生
挑戰。 李利安將從社會結構變遷、自我價值重塑、人際關係變革等多個角度,深入剖析AI時代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並探討佛教作為一門深具智慧的思想體系,如何為當代人提供重新思考生命本質的路徑。他認為AI與佛教的對話不僅是科技與人文的交鋒,更是人類在快速變遷的時代中,尋找精神依歸的一次契機--在危機中覺醒,在共生中前行。 此外,李利安也以AI與菩薩進行類比,指出菩薩在大乘佛教發展中的革新角色,與AI在現代社會的變革性影響具有某種相似性。例如,AI在醫療輔助診斷、智慧交通、精準農業等領域的應用,正如菩薩「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能夠根據不同場景發揮最大價值。此對比將帶來全新視角,幫助我們更深入理.....
當代台灣佛教與基督教間的一場深層次對話--現代禪教團與中華信義神學院對話初探(上)
開啟拓荒交流之旅——第一屆天主教修女與佛教比丘尼對話國際研討會
試論現代神學能給予人間佛教的參考及反思——一種宗教對話與思想借用之嘗試
筆者本文的主旨, 是想借用西方基督教神學面對「現代性」(Modernity)的議題,所能提供給「人間佛教」思想的一些參考與反思。但這並不意謂著說人間佛教的行者應該學習基督教,或者是涉及孰優孰劣的問題。而僅僅是因為在現代「基督宗教」(Christianity)神學中有出現面對此議題的相關論述,所以筆者認為或許可採取一種「宗教對話」以及「思想借用」的進路,來簡單地考察與借用一些現代「基督宗教」神學家的觀點,看看他們的思考與論述,在人間佛教思想中是否也可以有借用來斟酌思量與討論的空間。 西方宗教文化的核心是「基督宗教」,「基督宗教」在西方發展了兩千多年,經歷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科學與工業文明以及後現代文化的洗禮⋯⋯,在許許多多的變化、衝下,延續至今的現代「基督宗教」神學,能給予同樣歷經許多變化與衝擊的「東方」宗教文化核心之一—「佛教」,特別是近世以來提倡之「人間佛教」什麼樣的參考與反思呢?這是筆者本文想要論述的主題。 筆者本文將以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 1909-1943)、卡爾.拉納(Karl Rahner, 1904-1984)、卡爾.巴特(Karl Barth, 1886-1968)、阿爾文.普蘭丁格(Alvin Plantinga, 1932- )⋯⋯等等這幾位現代「基督宗教」神學家的一些觀點,嘗試進行一種宗教哲學上「思想借用」的論述與說明,以作為現代社會中「基督宗教」與「人間佛教」之對話的可能契機與進路。
儒、釋、道關係在近現代社會的延續與展開—以星雲大師的「三教一家」為核心
自魏晉南北朝時期「三教」之說流行之始,儒、釋、道三教在衝突融合中,逐漸形成以儒、釋、道為核心的、相對穩定的中華傳統文化格局。近代以來,儒、釋、道三教在傳統文化本位的基礎上積極借鑑西學理論與方法,努力促成三教的復甦與新融和。作為人間佛教的繼承者與實踐者,星雲大師提出「三教一家、五教圓融」的三教觀,在繼承傳統三教模式的基礎上,構建具有佛教特色的「五教圓融」體系,不僅為傳統儒、釋、道三教關係注入新時代活力,同時也為當代國學發展提供新模式與新視角。星雲大師的「三教一家」理論,提倡傳統儒、釋、道應積極地在社會意識型態建構與社會制度完善層面,提出中華文化所獨有的解決良方,而「五教圓融」的宗教觀則是在「同體共生」理念的宣導下,積極推動各個宗教的交流與對話,在堅持文化主體性的基礎上追求文化多樣性。另外,星雲大師充分發揮人間佛教「護國利生、淑世致用」的實踐特色,推動人間佛教沿著人間化、生活化、制度化、現代化與國際化方向發展。
從「五乘佛法」看星雲大師判教觀和宗教對話觀的內在統一
星雲大師的「五乘佛法」是人間佛教的核心範疇。星雲大師在考察和借鑑歷史「五乘」理論的基礎上,對其重新定位,挖掘出「五乘佛法」中所蘊含的判教觀和宗教對話觀,及兩者的內在統一。星雲大師的「五乘佛法」繼承了中國傳統佛教判教理論的基本理路和框架體系,並站在時代的立場,對傳統判教觀的內容和範圍給予改造,突出「五乘佛法」的判教價值。改造後的判教理論為「五乘」體系內宗教之間和諧對話奠定了基礎,並以此開創了以人間佛教「菩薩乘」為根本究竟的相容論宗教對話理論,從而突顯了「五乘佛法」作為宗教對話觀的價值。星雲大師的「五乘佛法」理論是人間佛教建宗立說的出發點,也是佛陀本懷和宗教歸宿的完美統一。
宗教融合與宗教對話新拓展 ――佛光山佛教實踐的一個側面
本文從宗教融合與宗教對話的角度,對星雲大師及佛光山的佛教實踐進行了考察。認為佛光山致力於宗教融合與宗教對話的實踐,是當代人間佛教事業的一個重要方面,值得我們下更大的功夫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