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我看人間佛教
本文試從歷史的發展演變,說明人間佛教在當代的必然性。二十世紀以來海峽兩岸人間佛教的興起及以佛光山為中心的人間佛教弘揚繁盛,其實質就是漢傳佛教人間化在當代的復甦。自從譯經開始,印度佛教在中國就開始了在地化進程,這一進程是和中國文化相互衝突、相互融和的過程,而人間化是推動這一過程的核心動力。從華夏宗教發展歷史,無論禪宗、南宋朱熹、明王守仁等儒家心性說,無論佛教的漢化,還是三教合一說的盛行,乃至民間宗教的興起等,都難以迴避社會人生或人間塵世的因素。清末民初,太虛大師提出人生佛教就是對治時弊的解藥。今天台灣人間佛教的發展本質上就是宋代禪佛教在當代的復甦,其核心內涵就是人間佛教。從佛光山四大宗旨的發展事業,總結得知佛光山人間佛教代表了近百年來最有意義的中國佛教復興潮流,也體現了未來中國佛教進一步走向現代化、走向世界化的一個重要趨勢。
我對人間佛教歷史定位的理解
如何認識人間佛教,目前在學界和教界乃至其他社會領域還都存在一些不同看法。人間佛教是一個派別,一個宗派,還是諸多佛教思潮之一,甚至人間佛教是不是佛教,以及人間佛教與傳統佛教的區別和聯繫等等問題的存在,都說明人間佛教的內涵定性和歷史定位,依然是一個尚未獲得明確而一致看法的問題,值得進一步討論。
關於人間佛教回傳印度的兩點思考——人間佛教與傳統佛教的融和發展
在第一屆人間佛教座談會上,我談到了「以人間佛教回傳印度,開創佛教全球發展的新局面」的問題。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回傳印度的研究,從表面上看,是聚焦佛光山在印度現有的傳法中心及其法師,記錄並分析其在印度的傳法活動、傳法方式、內容、特點和特色,從而與歷史上佛教向中國和亞洲地區的傳播經驗進行比較,進而對「傳播與回傳」的理念、機制和影響進行研究。
佛教解經學與人間佛教教義體系學術研討會圓滿舉辦
佛教的核心智慧,使之切合時代脈動,為當前世界的相關問題提供解決之道。最後,李四龍教授援引了美國皮尤調查等數據,指出佛教信仰人口增加的趨勢不見樂觀。他建議,學者們應當通過解經學的研究,探討漢傳佛教如何在印度佛教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的詮釋,並由此回歸佛典,思考如何使佛法成為人類面對問題的智慧源泉。 妙凡法師首先揭顯佛教的開放與包容。他指出,在佛教中人人皆可解釋佛經,例如法師為了宣揚教義而闡釋佛經,學者們為了探究真理而詮釋佛典,這都體現了佛教的開放與平等精神,尤其基於緣起性空的特質,這對解經學的發展至關重要。妙凡法師回憶起當年星雲大師因腦溢血住院,致使團隊難以請示《星雲大師全集》的編纂問題。當時法師在強.....
佛塔與經典對論 蘭卡斯特探討金剛經含義與結構
經》是以禮拜供養為主,或是以經典傳達要義為要? 蘭卡斯特引述《金剛經》所說,一個人擁有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全數布施的功德為何?但一個人能夠受持、讀誦,為他人說四句偈,其功德和供養佛塔等同。蘭卡斯特指出,印度佛教早期並沒有留下文字記錄,但《金剛經》改變了此形式,讓文字書寫成了有力量且帶有神聖性。 而最後回歸到《金剛經》的空性,很多行為都是「空」的,佛像也是「空的」,如終究「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 圖說: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的英文佛學講座,3月4日晚間邀請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東亞語言學系終身榮譽教授路易斯‧蘭卡斯特(Prof. Lewis Lancaster),講說「金剛經的含義與結構」.....
權變與善巧方便——佛教漢譯的文化攝受與抉擇
權變和善巧方便是兩個分別隸屬儒家和佛教的概念,因為在實踐智慧層面的相似關係以及在傳播翻譯中的攝受關係,非常值得深入進行比較研究。本文首先從文字源流角度梳理這兩個概念的漢語基本意涵。其次,從儒家思想內部梳理權變概念在孔孟使用中的論域及表達的主要思想。再次,通過佛教思想翻譯過程中抉擇、創用善權方便、善巧方便等漢語言概念表達佛教思想的考察,深入闡述佛經翻譯過程中觸及的中華文化攝受印度佛教問題。最後概述權變和善巧方便概念的儒佛異同,闡明佛教善巧方便在翻譯過程中對儒家文化的攝受,以及善巧方便作爲大乘佛教重要的實踐智慧對人間佛教運動的重要意義。
沙彌學園培養復興印度佛教的種苗
星雲大師的「真心觀」
「真心」思想是印度佛教如來藏心性理論發展到中國後的產物。一般而言,如來藏思想是在部派佛教和初期大乘佛教思想的基礎上孕育而出,興起於初期大乘到晚期大乘佛教思想的發展流變中,即公元三世紀左右。在隨後的發展中,如來藏思想漸與唯識理論相融合而失去獨立地位,傳至中國的正是帶有融合色彩的如來藏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