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星雲大師「同體共生」視域下的身體觀
星雲大師「同體共生」思想本身是一種對於宇宙、世界的整體認知、覺解,屬於哲學、宗教世界觀的形上理論範疇,同時大師又時時作為普遍的方法論被廣泛使用,故而根本上說「同體共生」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同體共生_對新興的具身認知理論的啟發表明,沒有身體形上哲學的最終建立具身化的認知只能局限在認知科學的範圍之內,難以產生根本性的轉換,也難以理解世界本來就是「同體共生」的關係。人間佛教「同體共生」思想同樣可以應用於具身化身體觀和具身認知方法的相關理論理解、解釋上,成為值得其吸收、借鑑或激發其探索的思想資源。而星雲大師「人的身體就是好道場」,全面反映了佛光身體觀在「體」、「相」、「用」三個層面的圓滿成就。
後人類時代的佛教轉型—人工智慧交互下的人間佛教
本研究基於人間佛教「後世俗」之特質,探究作為彰顯「後世俗」之重要路徑的人工智能,及建立於其上的「後人類」理念與人間佛教的相適性。一方面通過列舉佛教運用人工智能技術的案例,論證人工智能在工具性層面有利佛法弘傳,促進人間佛教科技現代化轉型。另一方面通過將星雲大師「同體共生」、「生死一如」等理念與「後人類」身體觀及生死觀進行對比,指出人間佛教法理與「後人類」倫理共同指向超越生死差異性、達至萬物同體和諧存世之境,而星雲大師「無情眾生有性」論更為「人工智能可否成佛」問題提供理論借鑑。以期從技術與倫理兩個維度,探索人間佛教與人工智能交互之中的相合關係,進而豐富佛教科技轉型的理論土壤。在肯定二者相合的基礎上,也指出人工智能理論極端化下可能造成新的身心對立,並與人間佛教身心一如修証體驗產生齟齬。故而人間佛教也須與人工智能倫理保持距 離,當物理功能主義消解人的主體性時,以佛法的人間性光輝拯救人本主義危機。
友誼觀下的融和共生——世界神明聯誼會的宗教交流新面向
在宗教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下,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佛教等普世宗教多元的呈現,由宗教所形塑的文化,也在同一時空中相互激盪,其間信仰型態的差異,教義教導取向的不同,信受奉行的傳統表現,世俗價值與神聖價值交會的歷史經驗的時空限制,在在造成宗教間的扞格與不解,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和緊張,乃至宗教的衝突與歧視。後殖民的時代,因殖民母國利用宗教信仰進行分化的統治,在戰後獨立建國後,加劇宗教的衝突,甚至暴力和戰爭。
星雲大師共生觀在當下的生態倫理內涵及意義
星雲大師的生態共生倫理在內涵上主要表現為3 個方面:其一,以「泛生態觀」與「辯證慈悲觀」為理論依據的「生態一體」思想,強調眾生生權的合理性與慈悲呈現的條件性;其二,以「心靈環保」與「淨土再現」為要義的「身心淨化」,強調心靈環保是生態保護的基礎與前提,再現淨土則是生態保護的實踐與落實;其三,以「淨財觀」與「勤儉觀」為指導的「有限消費」,強調合理的消費是生態共生的重要保障。三者的意義在於:承認病毒生權的實在性與醫療慈悲的有限性;說明「淨化」的原旨在於還原人的本質意義,樹立或標舉「淨化」的名相偏離了身心淨化的目的;昭示了瘟疫產生的必然性,而通過對不合理之消費行為的規制,可以為生態「共生」提供一個相對可持續的發展環境。
世界人類的和平與共生
我們正處於新世紀的開端。對佛教徒而言,用西洋的世紀來劃分時代,具有何種意義可能會有人提出議論。在過去的一段時期中,世紀末的各種現象在我們眼前展開,這些世間現象也漸漸成為人們的話題。
星雲大師的生活世界與思想世界特質
作為近現代中國佛教的研究者,每當我們將目光聚焦到「當代人間佛教」,聚焦到「星雲大師」與「佛光山現象」時,我們都在探尋一個問題,那就是――支撐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實踐奇蹟的人間佛教思想核心內容與核心特質到底是什麼?可是,想在大師的著作中直接找到這一答案並非易事,因為星雲大師向來不故作高深之論著,其博大精深的人間佛教思想大都凝結、消融在其偉大的弘法實踐之中,融化在大師知行合一的日常生活之中,而非僅僅呈現為語言文字的表徵。因此,只有透過大師生活世界的豐富表象,我們才會發現大師的生活世界裡到處都散發著無法遮蔽的人間佛教思想光芒;我們會發現,大師的思想與智慧是流動的般若,是靈活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智慧,是知行合一、身體力行的菩薩道精神。可以說,生活世界與思想世界的高度融合,般若智慧與善巧方便的高度統一,就是大師人間佛教之最核心的思想特質。如果在近現代人間佛教思想的發展脈絡裡來理解大師這一思想特質,可概括為如下幾個方面:1) 與時俱進、2) 知行合一、3) 同體共生、4) 開放包容、5) 大道至簡。
「世界神明聯誼會」體現宗教的生命終極關懷
2016年12月25日由「中華傳統宗教總會」主辦,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承辦的「2016世界神明聯誼會」,共有宮廟教堂685間3、神祇2,188尊與會,締造「最多宮廟教堂參與」、「最多宗教的佛像神尊聚集」兩項世界紀錄,逾十萬名信眾共同參與盛會。郭書宏〈看人間神明聯誼致融和世界和平契機〉一文亦指出,此活動具有「一、同中存異,神佛同在。二、釋儒道合,中華道統。三、放下本位,和諧尊重。四、有情有義,人神相挺。五、無我利眾,同體共生。六、創舉突破,世界瑰寶」等六點特色,「世界神明聯誼會」實開啟大眾認識台灣宗教信仰所蘊藏的豐富寶礦。
第六屆世界佛教論壇同願同行 和合共生
「同體與共生」在佛光山價值體系中的位階——以國際佛光會主題演說為基礎的研究
佛光山對於當今社會的問題一直有著積極地關注。佛光山在踐行人間佛教時所採取的精神主旨與實踐原則,在《當代人心—國際佛光會主題演說(1992-2012)》一書中有著集中的呈現。本文著重研究了佛光山價值系統網絡的內在結構。通過研究可知,佛光山有著明確的價值自覺,其中又以「同體與共生」為其價值體系的根本。佛光山所提出的價值體系,是佛教現代化成功轉型的重要標誌之一,值得進一步研究。
極性之網中的「宗教人」—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宗教多元思想闡釋
星雲大師宣導踐行人間佛教,致力於宗教融和,希冀以宗教的力量實現世界和平。本文在全球宗教多元主義的視角下挖掘星雲大師的宗教多元理論,將之與全球視野中的宗教多元論者之闡發進行比較與融合,基本呈現了星雲大師宗教多元思想之形態。面對當今世界的多元宗教現實,星雲大師從個體的人出發,以「基本良善」作為人間佛教的倫理性格,人本特質貫穿其宗教多元思想之始終。面對宗教間關係時,「星雲大師宗教多元思想」在佛教內部,可突破判教的桎梏,以佛陀本懷統攝諸宗派;在佛教外部,可突破等級化的差異判釋,以「本尊」為精神依歸,平等客觀地看待他宗,以「同體共生」為希冀。最後,「歡喜」作為星雲大師的宗教多元主義思想的最終指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