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互聯網+」的網路弘法思惟
「以文化弘揚佛法」是佛光山的四梁八柱之一,數年前,星雲大師對徒眾開示佛光山第二個五十年弘法計畫,前瞻性地將佛光山媒體事業群包括電視台、報紙、通訊社、廣播電台、網路、雜誌等,統合在「佛光山文化傳播事業委員會」,該委員會還有大藏經、翻譯中心、出版事業等,對外統一形象為「佛光文化」。佛教洞悉緣起法,因果脈絡如網際網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所以佛陀說法非常適合在網路上傳播。「互聯網+」於2015 年3 月正式成為中國國家戰略,筆者試以「互聯網+」與人間佛教的發展,探討網路弘法的可能思路。
低調做人
敵人和朋友
有人氣才有福氣
茶—人生
從《人間福報》「讀報教育」探討佛教的社會教化功能
傳統佛教是以杜絕外緣為修持,以世法為障礙。但以菩薩道為核心的人間佛教卻全然以不同甚至相反的思惟,以世人眼中的障道因緣為弘法利器與助緣,帶給世人另類的思考與震撼的翻轉教育。尤其更要用這種直接面對現實生活,解決現實人生問題的方法,來完成「人」的淨化與世界的改變。這正是人間佛教的最大特性――人間性的關懷與一切有情的解脫。由於這種積極入世的修證法與求證解脫的傳統修證模式大相逕庭,故早在二十世紀初期的中國佛教便已掀開革命的序幕,至今歷經一個世紀的爭辯與審視,可以在台灣的佛光山看到成果與印證。本文就是針對佛光山教團的菩薩道事業《人間福報》作一「功能性」探討與田調,特就目前在台灣唯一由佛教團體創辦的日報,進行弘法功能的分析調查;並以《人間福報》的校園閱讀策略人間佛教「讀報教育」為研究主題,透過《人間福報》「讀報教育」在校園的深耕執行,做成果與弘法關係之探究。從中透析出入世弘法事業,是利樂有情進趣菩薩道之善巧方變與可行方法。
科技、機器人、人工智慧與人類
從《人間福報》「讀報教育」探討佛教的 社會教化功能
天普大學人文藝術學院講座 探討慈悲與包容面向社會的力量
闡述佛教如何在社會與政治中發揮作用。他解釋星雲大師主張的「問政不干治」原則,強調佛教徒應關懷社會議題,並非迴避政治,而是以智慧和慈悲的方式積極參與,推動社會和諧與和平。妙光法師舉例提到,星雲大師創辦《人間福報》,透過媒體傳播真善美的力量,影響社會風氣。他進一步借鑑佛教歷史,引用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多次指導統治者如何以慈悲心治理國家,這種以慈悲為基礎的政治參與方式,旨在超越個人利益,關懷所有眾生,從而減少衝突與對立。另也提到佛教史上著名的阿育王,說明這位統治者在接受佛教後,選擇放棄暴力,轉而以慈悲的方式治國,成為仁政的典範。 在進入提問環節前,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國際中心專員知悅法師透過一則道場大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