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成長在中華文化沃土的人間佛教
本次的會議報告主要講百年來人間佛教代表人物的思想共性,正因為這些思想共性,才是人間佛教發展的動力。人間佛教的思想實踐發展已經有百年歷史,目前發展的勢頭更為強勁,對於人間佛教的思想和實踐的研究也有半個多世紀。在我看來,人間佛教興起的一百年,是中華民族經歷歷史巨變的一百年,是中國人經歷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百年,也是中華民族經歷農耕社會、工業社會,再到資訊社會的一百年,所以佛教走過不同尋常的發展道路,重要性可以從很多方面體現出來。
論星雲大師對中國佛教的卓越貢獻
星雲大師,是當今佛教界當之無愧的高僧大德,是中國佛教界的榮耀。他所創建的佛光山事業,把中國佛教帶到了世界各地,把中國文化饋贈給世界人民。大師的佛法,是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是佛法智慧與現實生活的結合,是禪宗在當代社會的新發展。我把大師對當代中國佛教的貢獻概括為:一個核心、五大方面、四個亮點。
朱鏡宙居士與中國近現代佛教
星雲大師《百年佛緣》第50、51 節曾專門介紹近現代浙江籍的著名佛教居士朱鏡宙。在星雲大師看來,朱鏡宙的思想和立場屬於傳統派佛教,「雖然思想不同、看法不一,但為了佛法,我們還是殊途同歸啊!」朱鏡宙居士在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有著極為廣泛的交遊,他不僅皈依虛雲老和尚,同時還與包括太虛大師、法舫法師等著名的近現代佛教改革家以及星雲大師等都有過密切往來。朱鏡宙在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的貢獻,正如星雲大師所說的,主要表現為「印經廣傳佛教」、「認真弘傳佛法」。本文簡單考察了朱鏡宙學佛及弘法經歷,分析了其佛學思想及其對中國現代佛教的貢獻。透過朱鏡宙中年以後的佛教人生,我們不僅可以看到中國近現代佛教思潮發展演變的軌跡和脈絡,同時對於當代人間佛教的發展也不無啟示或借鑑意義。
晚明佛教復興與人間佛教興起之文化省思——以晚明四大師與星雲大師為中心
自漢永平二年(西元59年)佛教傳入中國已近兩千年,其間佛教與中國儒、道兩家氤氳相蕩,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塑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星雲大師作為人間佛教最為重要的當代實踐者之一,其文化思想與實踐應對時代各種問題,不但延續了晚明四大師在文化傳承上的基本特點,還更加豐富了中華文化的當代內涵。無論作為中華文化之佛教文化的個別研究,還是作為中華文化傳承之普遍性探討,都有獨特的價值。中華文化的研究向來比較關注中西古今的問題,古今問題是任何時代文化傳承都需要面對的問題,特別是中華文化有著深厚的重視文史的傳統。狹義上來講,古今問題即是我們如何繼承傳統,是縱向的考察;而中西問題更多的討論的是對待不同文化的態度,是橫向的考察。本文比較晚明四大師和星雲大師在不同時代弘揚佛法的文化意義,特別注重該問題的考察,以期對中華文化的傳承發展提供參考。
人成與佛成——對於現代化轉型中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念實踐探索之思考
本文是作者閱讀星雲大師傳記作品《雲水日月—星雲大師傳》的讀後心得。作者認為我們從這本傳記所讀出的內容並不僅僅是星雲大師本人的弘法經歷、佛行事業,而更覺得是在讀一幅漢傳佛教由傳統向現代轉型的實踐探索的歷史畫卷。
推動有關中國佛教的跨學科研究
如果大師人間佛教的理念能夠踏入大學,就應該能夠扭轉整個與佛教有關的研究的那種邊緣化的窘態,協助人文或者社會科學那些從事佛學相關研究的研究者,如何從非主流的、從邊緣的而轉為主流的跟中心的。當然我不是說把這所有的責任都推給佛光山教團,實際上我們知識份子本身也要負責。
人間佛教和中國佛教的未來
佛教傳入中國,佛典開始得到翻譯和流傳,始於西元二世紀後漢桓帝時代。自此以後,在王朝的興亡盛衰以及各朝各代治世的背景下,譯經僧陸續從印度、西域來到中國;其中也有從中國前往西域、印度求法的僧侶,他們擔負起譯經僧的角色,並在回國後開始弘揚佛教,佛教因此逐漸在中國社會產生廣泛且深遠的影響。在這一過程中,為了適應時代的變化,佛教吸收了中國固有的思想及信仰,呈現出了與印度佛教不同的風貌。因此,這種已成為中國化且延續至今的佛教,我們總稱為中國佛教 (Chinese Buddhism)。
人間佛教── 中國佛教當代發展的方向
中國佛教尤其是大陸佛教的發展在今天面臨一系列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誠然可以從不同的方面來進行,但毫無疑問,最有效的解決方案還是從太虛大師提出的一直到星雲大師所發揚光大實踐推動的人間佛教。在這裡,我想就個人對大陸當代佛教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及人間佛教在解決這些問題上的成功實踐談談自己的看法。
佛教的科學性和哲學性——以唯識思想為中心
「佛教不是宗教」這是我最近的一個強烈想法!當然如果根據「宗教以解脫痛苦為目的」的定義,佛教也可以說是宗教。但是我認為並非將信仰方面的宗教——基督教視為宗教時,佛教就不是宗教了。
從生命的轉化看中國人間佛教的開展
本文以「生命的轉化」為主旨,就是為了說明無論是以宗教為本的佛教,或以哲學為本的中國思想都是以生命為主體,正視生命,強調生命,成全生命。而它們的方法也許各有不 同,但基本的特色,仍然不外於以心為主導,使生命往上提昇,由物質的、世俗的層面,提昇到精神的、德性的層面。 為了證明佛教在源頭上,就具有這個特色,所以本文特別從佛陀的生平和主要學說中去尋求這條線索。我們發現佛陀是真正的追求生命,才會出家到深山中苦修;真正熱愛生命, 才會回到人世來傳法救人。他是真正徹悟到「常」才說「諸行無常」;真正把握住「我」,才說「諸法無我」。他在自己生命結束時的那麼安詳自在,就說明了他心中很清楚的了解,他已把生命交給了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