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關鍵字人生,共610筆結果:
					人生的苦與樂
/periodicals/3d03c2ec-072e-11ed-ba2d-c9de5a43d6bf/
										
									文藝修行 向善人生
/periodicals/4365052f-072d-11ed-ba2d-c9de5a43d6bf/
										
									涵養新時代軟實力 為幸福人生找理由
/periodicals/46089146-072e-11ed-ba2d-c9de5a43d6bf/
										
									人生隨筆
/periodicals/3de8087e-072e-11ed-ba2d-c9de5a43d6bf/
										
									方文山:挫折豐富人生
/periodicals/895fe7ef-072d-11ed-ba2d-c9de5a43d6bf/
										
									從人間佛教思想探討佛光山水陸法會
寺院是佛教的代表,信仰的中心,亦是信徒心靈寄託的所在。除了傳播佛教真理之外,殿宇莊嚴、氣氛寧靜、祥和梵唱,都讓社會大眾在工作忙碌之餘,或是遭遇挫折、徬徨無助的時候,自然想到寺院來,不管是參加各種修行活動,或只是在佛前瞻仰、禮拜,都能獲得再出發的力量,所以寺院就像人生的加油站、心靈的百貨公司、希聖成賢的學校,也是善友往來的聚會所,更是去除煩惱的清涼地。
/periodicals/1cc2badd-072d-11ed-ba2d-c9de5a43d6bf/
										
									略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人文精神
「人間佛教」的概念最早是由民國時代佛教革新運動的宣導者太虛大師提出來的。太虛大師目睹清末以來中國佛教的衰敗落後,主要表現為寺廟常常依賴經懺法事―超度亡靈的收入來維持僧團的生存,也就是說,當時的佛教是為「鬼」和「死人」服務的;而釋迦牟尼創立佛教本來是為了解決人生問題,要為活人服務,與世俗社會緊密聯繫,亦即「成佛在人間」,「人成即佛成」,因而積極宣導「人間佛教」運動。
/periodicals/1caff62b-072d-11ed-ba2d-c9de5a43d6bf/
										
									因果人生
/periodicals/3fd92a46-072e-11ed-ba2d-c9de5a43d6bf/
										
									人間宗教——從《郭店楚簡》到《維摩詰經》
「人間佛教」一詞不僅是星雲大師所描繪的佛教之核心,亦為中國宗教群體的根本。《獻給旅行者三百六十五日—中華文化佛教寶典》便是其精神之延伸,由此書可見其人文主義之擴展,已概括中國文化的普世價值。公元前三○○年《郭店楚簡》的宗教人文主義關注的並不是身後問題,而是現世生活,〈五行篇〉裡視「人身」為修行德行中心的觀點,與佛教的佛性概念是相容的,維摩詰居士即是利用「人身」這個工具來教示佛法。本文以人文主義,連結《郭店楚簡》與《維摩詰經》宗教意涵的共同基準點。透過人文主義擴展宗教的定義,可以理解到佛教對中國的吸引力不在於它的異域性,而在於它與本土傳統的共同點。因此,我們必須重新定義宗教:涵蓋身後之事以外的人文傳統;關注現實人生,著重於如何生活。
/periodicals/84c307dd-072d-11ed-ba2d-c9de5a43d6bf/
										
									四相人生
/periodicals/4402cbdd-072d-11ed-ba2d-c9de5a43d6b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