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穿越時空.法寶再現―佛教藏經國際學術研討會
〈佛法真義‧ 序〉
佛法如經典上說,三鳥飛空,空無遠近,跡有遠近;三獸渡河,水無深淺,跡有深淺。意思是說,天空上的老鷹、鴿子、麻雀,三隻鳥在空中飛翔,老鷹一個展翅,飛行幾十里,鴿子用力拍翅,一、兩里路,小麻雀振翅,也只是幾十丈的距離。這表示,虛空本來就沒有遠近,因為三隻鳥的程度不同,飛行有了遠近的差別。
星雲大師《佛法真義》詮釋的六個理念
在詮釋經典的方法上,佛教自初期聖典即教導「四依止」: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開啟了佛教經典在不同的人、事、時、地、物的條件因緣中,有了回應、調整與適應不同地區、對象、文化的詮釋空間,郭朝順教授指出:「佛教若要維持存在世間,必定在時間遷流與世事變化之間,時時保持對其所處時代之問題,具有隨緣回應與自我調整的能力,才能維持佛教之精神方向。」
佛教經典的空觀:講記與略注
在演講「佛教經典的空觀」,先交代三個要點:一、這所有的觀點,都基於佛教的經典;二、演講的核心是「空觀」;三、對「空觀」要義的解讀。「空觀」是佛教的核心概念,我們就以佛教為依據來解讀「空觀」。作為這次討論的主要範圍,首先來了解一下佛教究竟在做什麼: 1. 佛教在探究生命世界。 2. 佛教的解脫道。 3. 佛教的菩提道。
佛陀紀念館「博物館品牌」的建立
佛館自開館以來,積極滿足各界的廣泛需求,不以純粹的博物館自居,具有多元的空間機能。換句話說,佛館的存在,正為我們定義了所謂包容性公共空間的博物館應有的樣態,某種程度也跳脫了傳統博物館概念的制約。在台灣以宗教為類別的博物館中,甚至從整個台灣博物館界來看,佛館正在為博物館界拋出一個以「人間佛教方法」實踐及營運服務的博物館案例。
訪談後記— 我走入佛光山開山史的時空
佛館建築特質
本章綜合與西安法門寺、尼泊爾藍毗尼等星雲大師曾經親臨,且與佛館具類似性質的佛教寺院進行比對,以討論佛館建築群之建築特徵。同時也將利用建築學幾項客觀評論標準,如尺度美感、人因設計、綠色建築等,分析論述佛館建築群之優越性。其中人因設計,應與佛光山強調的人間佛教之空間設計理念相契合。
佛教哲學規模及其發展
本文分十八講,乃作者於文化大學哲研所之教授資料,故其順序深淺,亦因是設施,只講其規模,觀其大者,講其發展,遂緣此而名之曰:佛教哲學規模及其發展. 茲列其全文大綱如下,而本文大意亦可據此以見其梗概矣. 1. 佛教哲學--宗教智慧. 2. 苦集滅道--慈悲喜捨. 3. 緣起性空--圓融無礙. 4. 我執法執--空的智慧. 5. 大乘小乘--心的開合. 6. 色法心法--體用與相. 7. 因果業力--關係哲學. 8. 有為無為--機忘見歇. 9. 實有假有--一朝風月.10.非心非色--所過之化.11.有漏無漏--有關完成.12.般若中道--真空妙有. 13. 名與絕名--有言無言. 14. 佛性佛心--惟留真實. 15. 性具性起--一念三千. 16. 即心無心--是佛是道. 17. 八識四智--皓月當空. 18. 圓教聖教--其道光明。
佛教的生命學
《大乘起信論》說,我們的心有「體大」、「相大」、「用大」,這個心,其大無比。心的「體大」,大如虛空,甚至比虛空還要大,所以佛經裡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一個人如果有容納宇宙虛空的心量,必定能做大事。心的「體大」就是生命,如果萬物沒有生命,就沒有作用了。心除了體大之外,還有相大,心的「相大」就是生死,是生命的階段性變化。而心的「用大」,就是生活。我們活在世間上,有所謂的「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這都是心的種種作用。 生命是人間的體,生死是人間的相,生活是人間的用,體、相、用要俱全,這是佛教對人間的一個看法。本文即以「體大的生命」為題,進行論述。
釋迦佛與心性佛— 星雲大師重構《金剛經》的內在理據
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對《金剛經》進行了系統重構,其內在的理據是釋迦佛和心性佛兩種佛性論的植入:釋迦佛使「空」理的佛教變成「生活的佛教」,心性佛使「緣起」的佛教成為「心生的佛教」。同時,釋迦佛與心性佛兩種佛性論體系也存在互相交融:由於對釋迦佛的崇信,心生的佛教淡化了訶佛罵祖、輕視經典的傾向;由於對心性佛的推崇,生活的佛教獲得了神聖世俗的內在根據。兩者協調統一,使星雲大師提倡的人間佛教呈現出中道圓融的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