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阿含經》佛陀的修行弘法日記
,去到你應該去的地方,並不是用神通讓你去到那個地方。」只有柔軟、包容,以利他之心,學習放下執著,才能有四通八達的人生。此外,慧讓法師也分享星雲大師如何實踐「以忍為力」的法門,展現菩薩悟道緣起性空,以慈悲智慧展現無我的生命實踐。 「《阿含經》是佛陀在原始佛教時代,生活的記錄。」主持人慧功法師總結二位主講人的內容,呼應陳陳永革教授提出的「《阿含經》教義具有奠基性的,佛法的本源性,佛教的生活性,教法的啟迪性,《阿含經》的核心就是清淨梵行的法味」對後來開展的大乘思想的影響。而今雖與佛陀相隔兩千多年後,但原始佛教的佛陀在人間的生活,與今日人間佛教相互輝映,正如星雲大師開示,不要要求佛陀保護我們,而是要依.....
首創合辦佛學研究文學碩士課程
日舉行,本中心與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邀得珠海學院校監李焯芬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院長梁元生教授及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致辭。簡介會除介紹課程及設有提問時間外,陳劍鍠主任邀請心保和尚就「凝視人間 悲智雙運」進行主題演講。超過一百餘名公眾人士參與,場面熱絡。此次簡介會獲得佛門網、《溫暖人間》、《鏡報》、《人間福報》及人間通訊社等媒體採訪,相關報導已陸續刊出。 錄影重溫:佛學研究文學碩士課程簡介會 課程詳情 香港中文大學 相關報導:中心通訊 相關報導:鏡報報導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談佛教的輪迴和空性觀
某年的一天下午,我在尼泊爾珠穆朗瑪峰附近的一個夏爾巴人小村莊裡,領悟到了轉世觀念的重要性。 村子裡有一座小型的佛教寺院,裡面有我感興趣的藏文經書。當我詢問是否可以看一看收藏在佛堂裡的經文時,寺院的管理員說這些經文是為喇嘛保管的,不對外開放。我又問,是否能見見喇嘛?本以為會聽到「他正外出旅行」的回答,沒想到,那個人說:「可以。他就在那邊的那棟房子裡。」他指了指附近的一棟房子。我走過去,迎接我的是一位抱著小孩的婦女。他們都長得非常莊嚴,而且相貌十分相似。你可能猜到了,她懷裡的孩子就是喇嘛。婦女看著男孩的眼神中混合著驕傲、崇敬和悲傷,她解釋道:「這位喇嘛來到我身邊,我必須照顧他,直到他準備好再次修鍊。」她知道,孩子五六歲的時候就會被帶走,開始以喇嘛的身分生活。
「宗教實踐與星雲大師文學創作學術研討會」 宜興大覺寺登場
,從山林走向社會、從寺院走到家庭、從出家走到在家、從玄談走到服務。 人間佛教是大師一生的志業和信仰,大師自認為是服務人間的行者。他覺得人到世間應該為歡喜幸福快樂而來,不為吵鬧鬥爭而來;因此要依循佛陀慈悲喜捨、自我犧牲、為人服務的人間佛教精神來利益眾生。最後通過講述「哭婆轉為笑婆」的譬喻故事,告訴大家改變觀念對人生的利益。 開放提問時,南開大學張培鋒、武漢大學吳光正、武漢大學高文強、四川大學陳星宇、周口師範學院王彥明、南京大學程恭讓等教授紛紛把握機會,當面向大師請教在不同時期創作的理念和背景,以及作品對人間佛教的影響和發展意義。 「宗教實踐與星雲大師文學創作學術研討會」由武漢大學文學院、武漢大學.....
若能轉悟即如來
若能轉悟即如來 One Who Can Turn to Enlightenment is a Tathagata
隨順根機《法華經》善巧方便接引有道
喜」,第三,透過善巧方便,令眾生得一切種智。 慧屏法師則從佛法的學習和實踐上,提出對善巧方便的理解,他表示,看見並給予眾生當下所需要的,然後引導他獲得更美好、圓滿的一個未來,就是善巧方便。善巧方便是慈悲跟智慧的融合,慧屏法師引述星雲大師的觀點說:我們在做任何事情,如果遇到困難,要不然就是慈悲不夠,要不然就是智慧不夠。所以,他認為善巧方便其實就是解答。能夠力行善巧方便,實際上就是跟諸佛菩薩的願心相應,就是在實踐了。 對於《法華經》中的善巧方便,如何運用在修行跟弘法上,慧屏法師提出了三個重點,要能夠「親近善知識」,然後「四攝法的落實」,以及「非佛不作」。他表示,佛能夠有這麼多的善巧方便?其實是曾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