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略述巨贊法師「新佛教」思想的理論與實踐
巨贊法師是現代中國高僧,他畢生追隨太虛大師,矢志佛教革新。其「新佛教」思想在繼承太虛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基礎上有所創新,並且對1949年以後中國大陸的佛教建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本文在簡略描述其改革佛教的一生經歷之後,對其「新佛教」理論的內涵及其在1949年以後中國的實踐作了簡要而又深入的分析和論述,認為巨贊法師「新佛教」思想的理論與實踐,其實質就是探索佛教如何才能與社會及時代相適應,即「佛教如何與中國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這一重大歷史課題。
從「柏林佛光山德文組」看德國弘法成效及佛教本土化
德國人性好沉思,是西方國家中最早體會佛教真諦,並禮讚佛教教義的國家。許多哲學家,如康德(Immanuel Kant)、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及音樂家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等,都是佛教的崇信者。佛教思想藉由這些哲學家、藝術家的啟蒙,於十九世紀得以在德國扎根。 1992年,滿徹法師奉派在柏林,成立佛光山道場,是漢傳佛教弘傳之濫觴。二十餘年來,柏林佛光山秉持佛光山文化、教育、慈善及修持四大宗旨弘揚佛法,成果彰顯。其中,值得探討的是,「柏林佛光山德文組」在1998年成立,並由德籍學員自發性地籌組、策畫、安排與執行。筆者即以此團體作為本研究的核心主軸,探究其在佛教本土化之進程中的文化適應、歷史地位及其意義或貢獻。
青年星雲對日本佛教的反思與借鑑
佛教在西元五世紀傳入日本,迅速為本地文化所接受;明治維新之後,日本佛教更是吸納歐洲學術方法,大興文教事業。歷史上,日本曾對台灣進行了長達50 年的殖民占領,其弊端深刻地影響著台灣佛教。本文通過對《星雲大師全集》的爬梳,試探初登台灣的青年星雲如何看待日本佛教,其思想對日本佛教進行了怎樣的反思與借鑑之問題。面對殖民占領導致的台灣佛教無戒化局面,青年星雲為恢復中國佛教傳統戒律而奔走鼓呼;另一方面,他對日本佛教的無戒化傾向的歷史淵源,展現出「了解之同情」。青年星雲為弘揚人間佛教思想,積極吸收日本佛教文教事業的優長,在短時間內撰寫出版《釋迦牟尼佛傳》一書,其寫作動機中不無回應日本佛教衝擊的心態;在大師的不懈努力下,《佛傳》通過更多樣的方式傳播開來,其影響力更是早已超越日本佛教中的同類著作。
基於文本分析的《佛光祈願文》多維性研究
《佛光祈願文》是佛光山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重要文本體現。為探究《佛光祈願文》的內涵和宗教實踐,本文結合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借助量化文本分析,聚焦《佛光祈願文》語言特點和社會互動性質,提取關鍵詞並構建共現關係網絡。揭示了關鍵詞 「他們」、「偉大」、「佛陀」在祈願文中具有核心地位,代表了信仰對象、信仰目標以及信仰者與他者之間的關係。人間佛教祈願活動具有多維性,包括社會互動、情感表達、宗教領袖崇敬和個體內在修行。《佛光祈願文》不僅僅是一種宗教儀式,更是一份精神指南,能夠激發信眾的信仰熱情,有助於信眾在信仰實踐中不斷成長,並在共同體中建立連繫,傳承人間佛教思想。本研究為理解人間佛教信仰的核心價值觀和實踐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並為宗教身分認同的形成和社群建設提供了有益的觀察。
《阿含經》佛陀的修行弘法日記
源性,更體現聲聞的追隨性。四、呈現佛陀及其聲聞弟子修學的生活場景。五、內容廣泛,對象多元,聞法親近。六、體現原始佛法修學的生活性、共同性。此外,對於漢傳四阿含和南傳的尼柯耶的版本比對、《阿含經》經義對佛教思想發展的影響,以及做為中觀、瑜伽共尊學習法門,所謂「性相共法、人佛同源」的阿含要義,都有清析的論述。 慧讓法師則以自身的經驗分享自己閱讀《阿含經》的啟發。首先慧讓法師以《增壹阿含經》三一八經〈聽法的功德〉「未聞得聞、已聞重誦、見不邪頃、無有狐疑、解甚深義。」五個重點論述自身的生命體驗,體會到佛法帶來的改變,實踐隨喜布施、做義工、結緣、轉念等各種修行的法門,轉化自身的習氣煩惱。並從《增壹阿含》.....
臺灣佛教論壇佛光大學召開 探討臺灣佛教跨域移動
「臺灣」,以及在所謂的「跨域移動」中如何界定「臺灣主體性」;如何界定「佛教」的範圍?如果畫個同心圓,誰為核心,誰為外圍;不同研究方法各有其限制,反映出沒有一個研究方法是完美的特性;反思此次論壇對於台灣佛教思想史或哲學史方面的論文發表不多。 閉幕式上,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執行祕書暨佛教學系助理教授林欣儀宣布,明年「第三屆臺灣佛教論壇」將由玄奘大學主辦,會上由玄奘大學臺灣佛教研究中心執行長陳悅萱代表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主任昭慧法師出席接棒;「第四屆臺灣佛教論壇」由圓光佛學研究所主辦,圓光佛學研究所教務長性嚴法師代表接棒。 由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主辦,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佛光大學佛教學系、佛光山人.....
道安格義佛教思想述評
此筆者選擇以佛教初傳時期與玄學交融的「格義佛教」階段,並以當時般若思想重要的代表人物道安,作為研究的課題。本文首先探討格義佛教的時代背景,然後了解道安為什麼會運用了「本無」來詮釋般若思想,是因他不懂般若的思想,所以簡單地摹仿王弼的貴「無」思想來詮釋佛教的「空」?還是道安事實上也面臨本土文化固有的特質與思惟方式不容易轉變的問題,因此不得不用當時的思潮,而對般若的性空思想,作一創造性的轉化詮釋?文末則為道安及格義佛教在佛教思想史上的定位尋求一恰當的安頓。
對《星雲大師全集》暨星雲大師出版著作的分析及其出版意義的探討
當代佛教大德星雲大師筆耕數十年而不輟,已出版著作文字積累總量高達三千餘萬字,本文利用了基礎資料分析的方法,以《星雲大師全集》暨星雲大師出版著作的目錄及詞條為研究對象,進行歸納、分析,從而得出可參考的結論,為運用資料庫、資料分析方法研究星雲大師思想提出一種新的可能。本文針對星雲大師已出版著作,從出版理論的角度作系統的分析,從而總結出《星雲大師全集》暨星雲大師出版著作不僅具有普遍性的出版意義,也具有獨特性的出版意義。星雲大師著作的集大成,清晰地展現了他思想體系的主體脈絡,對人間佛教理念的引導,乃至對佛教思想、佛教文化、佛教創新的傳播都有深遠的影響。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皇皇巨著《星雲大師全集》,不但是星雲大師個人一生佛教生涯的真實寫照,而且也是「人間佛教」思想在當代的全景展示,說它是當代「人間佛教」的大藏經亦未嘗不可,甚至就應該這麼說。
文如小溪流水潺潺,理含超塵出俗智慧—讀星雲大師詩偈有感
在星雲大師七十多年的弘法歷程中,詩偈創作是他弘法方式的一個重要部分。由於詩偈篇幅短小,既可以誦讀,又可以譜曲演唱,因此是弘法利生的方便之道。佛經的重頌偈就是詩歌體文字,佛陀說法都是靠口頭傳播,於是講完一段佛理後,佛陀就用詩歌文體重述經義,便於聽者記憶。佛教認為「三法印」是鑑定佛教真偽的標尺,星雲大師創作的詩偈中,三法印思想體現得非常清晰明了。本文是我讀星雲大師創作的詩偈的讀後感,通過佛教三法印對星雲大師所創作的部分詩偈進行分析,從而以佛教與藝術兩個角度解析星雲大師詩偈中的人間佛教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