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不即不離 行事中道
不即不離 行事中道 Neither Close nor Far; Practice the Middle Path.
空有不二 緣起中道
空有不二 緣起中道 Non-Duality of Emptiness and Existence; Dependent Origination and the Middle Way
《維摩詰經》的不二觀 淵默如雷
教授點明《維摩經》對中國佛教影響深遠,參與注疏的學派眾多。禪宗《六祖壇經》的「法無頓漸」、「即煩惱是菩提」等等的觀念,大都是從《維摩經》中的「不二觀」引申出來的。 龔教授從《維摩詰經・弟子品》:「不捨道法而現凡夫事」,找到實踐經文的方法。人間佛教「以出世之心,做入世的工作」的修行方式,正是受到《維摩詰經》的啟發。 永富法師解說《維摩詰經》的用語,與一般人的日常思考不同。日常所見都是相對性的,如動靜、天地、垢淨等等。這種二分法會讓人起分別心,帶來對立與障礙而引來煩惱。「不二法門」以整體、包容、平等無差別來看待世間,不離開俗世生活,不一定在叢林修行,在世俗中修「不二觀」,可以得解脫。 永富法師以「.....
論貪、欲及人間佛教的普世價值——以美國為例
貪婪,我們都知道貪婪是個原罪。由美國公民麥道夫(BernieMadoff)所規劃的投資基金相當成功,吸引不少富裕投資客。每年他總能回饋投資客高於其他基金的報酬,不過最後卻爆出他其實並沒有將資金投入市場,而是仿照龐茲騙局及老鼠會的手法,拿新進投資客的資金作為前批投資客的報酬。龐茲所經營的非法吸金騙局曾經相當火熱,並讓他成為紐約市的明星,受到金融界高度讚譽。不過,一旦客戶得知損失鉅額資金,他頓時淪為貪婪的小丑。當然,局中的參與者也是貪婪的俘虜。
第八章 對星雲大師《人海慈航─怎樣知道有觀世音菩薩》 思想的反思
對星雲大師談觀世音菩薩的反思
本文是作者閱讀星雲大師的著作《怎樣知道有觀世音菩薩》一書的讀書心得。星雲大師真是一位智慧悲心過人的菩薩,他談觀世音菩薩,是以運用面為主,並非為觀世音菩薩的存在做學理的論證。觀世音菩薩的存在就是深心信仰而已,在信仰的基礎上,大師談了許多運用的智慧,就是這些智慧,讓筆者理解大師的修養及佛光山輝煌事業成就的真正奧妙,那就是人人自做觀世音菩薩。
論貪、欲及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普世價值──以美國為例
人們嘗試為貪婪脫罪的欲望非常強大,總會說:畢竟,我們僅是取己所需而已。以市場為導向的現代社會,已逐步成為「贏家大獲全利」的社會。頂尖的運動員、電影及娛樂界明星、音樂家、企業家及大型企業總裁等都極端富有。而稍有成就的運動員、藝人、音樂人及公司員工所得卻非常微薄。過高的薪資、分紅以及退休規劃提供了相當不合理的誘因,迫使人們產生必須追求極度成功成為贏家的欲望。許多美國大學名校的菁英畢業生,畢業後立即進入金融服務業,選擇銷售金融產品之路,而非對美國社會貢獻價值。一般能在美國金融服務業中成為「贏家」,都是肇始於:新鮮人被灌輸有權去期待百萬年薪的生活;而其他非金融的產業,即使拼命工作也無法造就一個贏家。其代價是甚麼呢﹖就像麥道夫一樣沒有誠信、欺騙,或是毀謗他們、剝削他人、隱瞞過錯及其他不名譽的言行,都是基於貪婪動機 (the motive greed) 而來的。
人間佛教改變了世人對佛教的看法
在此思考架構下,佛教與現代合理化經濟生活可說是格格不入的。當然,現代資本主義自身也存在許多問題,並不是不可批評的,但是,各國面對現代化發展以及具體社會建設,如何接引現代資本主義經濟體制此一核心議題,也是各不同宗教不能迴避的課題。佛教如何看待當前經濟社會﹖如果只能視其為五濁惡世,必須超脫出塵才能修道,則佛教只能置身在現代社會之外,無法提升、改變世界。而遁世修行真的是佛教最好的價值嗎?難道佛教只能在深山修行、不問塵世,才能顯得更為莊嚴聖潔呢﹖地藏王菩薩發願:「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佛教如果只在深山修行、置身俗世之外,豈能度化眾生、開創人間淨土﹖拘泥於形式,不是真的佛法,佛陀滅度時講授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只是執著於隻字片語,把僵化的形式當成佛教教義,無法接續佛陀的志業。因此,太虛大師說:世法皆是佛法,佛法不是佛法,善識此意,任何經論皆可讀也。印順法師也從阿含經:諸佛世尊皆出人間,不在天上成佛也。強調人間淨土的觀念。這些都是回到佛陀傳法的真諦以面對俗世的流變。同樣的,星雲大師主張佛法不離世間覺,應該抱著先入世、後出世的態度,先把世間的問題解決了,才能出世,因此,要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