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星雲大師佛經註疏的文學弘教模式─以《金剛經講話》為例
佛光山科技弘法 大辭典建構數位化翻譯流程
科技進步需付出代價。我們是否真正了解人類的能力?或許我們比起機器人,更需要有「人的能力」。教授並鼓勵我們開發「人的特質」 ,思考人類在數位科技的時代,能有哪些貢獻。他強調,在數位時代,更需要發展的是人文學科,它能幫助人們決定應如何使用數位資料庫。 應《佛光大辭典》英譯計畫最高學術顧問路易斯.蘭卡斯特教授(Lewis R. Lancaster)之邀,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暨《佛光大辭典》英譯計畫總召集人妙光法師、國際中心知悅法師18日早上在「太平洋鄰里協會」2022年會暨聯合會中,議發表翻譯進度及系統開發現況,分享《佛光大辭典》英譯計畫自2015年啟動的7年來,如何應用科技,建構並不.....
開創佛學數位革新 《佛光大辭典》英文數位測試版正式發布
佛光大辭典》中,將32000條目翻譯成英文,共計1000萬字,涵蓋20個類別和十多種古代語言。 妙光法師感謝學者提供專業知識、經驗和創意,使團隊不斷向前邁進。他表示,《佛光大辭典》英譯版是連接中國佛教文學遺產與全球社群的橋樑,藉由精確的翻譯促進跨文化理解和對話的功能。期盼透過數位測試版收集反饋,改進和提升品質,並誠邀全球學者和技術專家加入。 蘭卡斯特教授以「《佛光大辭典》英譯版介紹」為主題,簡述《佛光大辭典》的歷史及英譯版的必要性,強調《佛光大辭典》將古老經文變得通俗易懂,為當代所用,這是編纂該辭典及翻譯的最高指導原則。他表示,「英語是國際交流主要語言,其普及性彰顯《佛光大辭典》翻譯成英語的必.....
何謂「佛弟子」?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二千五百餘年前,釋迦牟尼在古印度摩揭陀國菩提伽耶的一棵菩提樹下開悟成佛以後,便到鹿野苑為憍陳如等五比丘宣說「四聖諦」的教法—史稱「初轉法輪」。由此,「佛、法、僧」三寶具足,標誌著佛教的正式創立。
當文學與佛學相遇——從《遠觀山有色》談文化弘法
徘徊在佛學與文學的蘇曼殊、許地山
佛光山的佛教藝術實踐和價值意義
太虛大師認為:「美術乃是人類社會之精華,表現人類之精神者為文化,表現文化之優美者是美術,美術是哲學、文學、工藝的結晶」。馮友蘭先生認為中國哲學追求的是一種最高但又不離人倫日用的境界,即「極高明而道中庸」。從某種意義上講,書法是中國人從最高境界落實到人倫日用,從抽象思維世界回歸到形象世界的最為直接的表現途徑。
印度佛傳圖的象徵藝術
佛一生的事蹟,被印度的藝術家及佛教的僧侶們,雕刻描繪在寺院石窟之中,具有長達一千多年的歷史,可追自西元一、二世紀的印度貴霜王朝(Shunga) 到九世紀末的帕拉王朝 (pala)。佛傳的主題深深地吸引著藝術家們,如像當時佛教的信眾,對於佛教犧牲奉獻的熱誠,佛教藝術的盛況就像這豐富的遺產般瑰麗奇偉。藝術家和僧侣們從早期佛教文學中文學尋找題材,雕刻描繪在佛塔浮雕或石窟壁畫上,使整個佛教藝術呈現磅磚的氣勢。
謝靈運山水詩的佛教思想
謝靈運山水詩的藝術成就,代表了中國山水詩成立、發展的第一個高峰。身為「山水詩派」的開創者,他衝破當時玄言詩的窠臼,大規模地將自然山水引入詩歌創作中,帶動整個晉、宋文壇風氣的轉變,譜寫出新意的山水詩歌,具有詩史上的創新意義。自他以後,山水自然,終於成為一種獨立的歌詠描繪的對象,文學的主體性脫離了哲理的束縛。 此外謝詩受到佛學的影響至深,他不僅精通佛典,並且廣交佛門高僧,積極參與佛教活動。他的山水詩篇,直接歌詠佛學精神境界的不在少數,他的詩中好用清曠、清和、清塵、 清思、清淺、清越、清醑、清霄,以及空林、空水、空谷、空庭、空觀等詞彙,表現一種清空玄遠之美,為晉、宋其他詩人所未曾有,使他的藝術風格呈現多樣化的豐富內容。佛學對謝靈運山水詩的影響,值得繼續作更深層的探討研究。
從佛教詮釋學的視角看星雲大師的《佛法真義》
詮釋—對於經典、傳統或文本,給予合理的解釋,以達成意義的理解、思想的創新、文化的轉型、宗教的發展—,是人類文明與思想中一個既古老又普遍的現象。古代印度的吠陀文明,希伯來《舊約》傳統,釋迦牟尼佛所創立的佛教,華夏六經及諸子傳統,佛典漢譯及其詮釋,希臘哲學、宗教傳統,耶穌基督的《新約》聖經文化,默罕默德的《古蘭經》傳統等,上述這樣的文化、宗教、哲學傳統中,沒有一個不曾經歷經典詮釋與理解的實踐。也正是這個緣故,以詮釋、理解作為對象的學問—詮釋學,正如美國學者唐納德.羅佩茲的說法,「無論如何都不是一門新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