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論漢傳佛教法會聲音元素中的中國傳統文化
漢傳佛教的法會是由經咒誦讀、梵唄唱誦、文本朗讀、法器敲打等聲音元素,以及跪拜、結手印、佛前獻花、上香、供燈燭等肢體動作融合而成的宗教儀式。構築佛教法會的基本元素有兩個,即「聲音元素」與「肢體元素」。本文的內容是對中國漢傳佛教法會中的聲音元素展開分析,通過聲音元素的視角論述漢傳佛教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互交融的狀況,從佛教法會的聲音元素揭示佛教在華夏大地發展的歷程。
人間佛教思想講座 與中研院精彩交流
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研究中心主任妙願法師6月14日前往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在齊偉先副研究員的邀請下,對「多元宗教與社會」主題研究小組成員進行演講與交流。第一場次演講主題為「佛光山國際到場發展現況:巴西道場發展的案例」,由妙願法師與佛光山南美洲總住持妙佑法師於線上分享交流。 妙佑法師提及到巴西弘法的因緣,因自己有馬來文的背景、也曾學習過西班牙文,因此較容易學習葡萄牙文,也能夠了解當地文化,能與巴西人互動。加上巴西人包容性很強,對於不同宗教採取開放態度,讓佛光山更易接引當地人來到道場認識佛教。 「佛光山在巴西弘法的本土化相當成功,現在已經是巴西人度化巴西人。」妙佑法師說明,不僅如來佛.....
日本人間佛教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開啟東亞佛教研究新里程
奉獻。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木村清孝教授表示,《華嚴經》五十三參的典故,說明佛教不僅有偉大的菩薩與高僧,也有許多平凡人物,都因為願力而成為「善友」。今天善友齊聚,未來也將吸引更多人加入,共同推動研究中心的發展。 作為研究中心成立的推動者之一,中國人民大學張文良教授表示,當年深受木村教授「東亞佛教視野」理念所啟發,萌生了三個理想:第一、搭建一個讓中日韓聯手推進大乘佛教研究的平台;第二、推進東亞佛學人才的共同培養;第三、中日韓三國學者聯手撰寫東亞佛教史。在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國際化理念支持之下,理想得以實現,期許未來東亞佛教研究能到達新的高度。 青山學院大學陳繼東教授長期關注近代佛教的研究,高度肯定研究.....
現代社會中的「人間宗教」 學者論壇即將登場
台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陳緯華教授等專家學者與會。 本次論壇共有四個場次,其主題分別為「民間宗教、一貫道與人間佛教」、「靈修、原住民宗教與宗教世俗主義」、「東南亞的宗教」及「佛教信仰的全球跨界與在地發展」,發表人將從社會學、人類學、宗教學的視野,共同探索現代社會中各「人間宗教」的多種樣貌。 論壇最後一天,安排一場綜合座談「人間佛教與社會」,禮請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與召集人齊偉先副研究員,與學者一起座談交流。最後,邀請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分享世界神明聯誼會和佛館的宗教交流實踐經驗,為此次論壇畫下圓滿的句點。期望藉由此次論壇,增進學者與佛光山教團之間的交流,並透過論壇發表人分享田野調查內.....
佛光山大洋洲人間佛教「本土化」的主要成就
自1989年星雲大師首訪考察澳洲並成立中天寺以來,佛光山在大洋洲的人間佛教發展經過近30年的砥礪奮進,在諸多方面成就斐然,一派欣欣向榮氣象。在「本土化」方面,人間佛教立足澳洲和紐西蘭,殫精竭慮,鍥而不捨,不斷進行探索和嘗試,通過基礎設施、內部管理、宗教弘化、社會生活等四方面的多種途徑,已經取得多方面的可喜成就。第一,在道場建設方面有一些極具創意的建築。第二,通過佛教節日、宗教活動等對當地民眾的社會生活產生一定影響。第三,信眾的組織結構和精神面貌已經向更適應當地社會的方向發生變化。第四,在人才培養方面已經創辦了南天大學,並努力培養海外弘法人才。同時,人間佛教的僧眾及其思想、人間佛教的理念和事業獲得當地社會各界的肯定和嘉獎,這也是「本土化」成就的重要體現。
「同體共生」的精神來源——以星雲大師國際佛光會第二次主題演說為依據
正如星雲大師所云:「我們現在揭櫫『同體與共生』作為這次大會的主題,不但合乎真理法則,更富有時代意義。」「同體共生」,一方面合乎自然科學(「現代綜合進化論」),另外一方面又體現了人文精神(儒釋道三教),達到了事實與價值的統一。佛光山弘揚「同體共生」的精神,一方面是在完成佛教「化現代」的神聖使命,另外一方面也是在弘揚中華文明的根本精神。可以這樣說,星雲大師提倡「同體共生」的精神,表明佛教的理念能夠成為社會公共性價值,為現代社會的培育與發展提供精神支援。
主題演說之二:人間佛教就是佛陀之教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的偉大意義
人間佛教是當前世界佛教發展的基本趨向,並成為古老的佛教勃發生機的重要源頭活水。當代的人間佛教淵源於唐宋以來中國佛教的人生化、人間化過程之中,而近代以來的人間佛教,則始倡於太虛大師,而由星雲大師和佛光山真正付諸於實踐。星雲大師和佛光山推動的人間佛教實踐,至今已有四、五十年的時間。在繼往開來的重要時刻,總結過去,探討未來,對於人間佛教的推展乃至整個世界佛教的未來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大陸人間佛教面臨的主要問題
人間佛教是目前海峽兩岸共同的佛教發展潮流,但大陸和台灣的人間佛教經歷了不同的歷史變遷,所處的社會背景和文化土壤又存在很大不同,所以在當代的發展也呈現出不同的特徵。大陸人間佛教是在傳統佛教的基本模式下逐漸展開的一種佛教發展趨勢,其所面臨的問題既和當前大陸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有密切關係,也和佛教自身傳統因素的制約息息相關。在尋找破解大陸人間佛教諸多問題的路徑方面,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可以提供有價值的借鑑。
從利他主義的演化看人間佛教與人類的未來
時下對未來學的討論,除了討論社會、經濟、政治等方面,更往往集中在科技革命對人類的未來的影響,例如生物科技革命有可能衍生出來的「後人類的未來」(posthuman future)。然而,最先引起公眾對未來學(futurology)廣泛關注的,是1972年出版的《增長的極限》(Limits to Growth)。該份研究報告是由羅馬俱樂部(Club of Rome)負責草擬,當中最具影響力的觀點是:經濟增長是需要消耗天然資源,而天然資源是有限的,因此經濟是不可能毫無限制地增長,因此人類需要思考「可持續發展」作為出路。俱樂部有成員補充說,雖然很多極限都是真實的,但這些極限可能是永遠達不到的,因為在達到這些極限之前會有很多的阻礙或限制,例如經濟、社會、文化和政治上,最後還有那在人性內的限制。
人間佛教的女性觀——以星雲大師為主的考察
就理論與制度兩層面比較之,很顯然地可以看出:星雲大師佛教女性觀的特色與重點,大致上落在具體制度的實踐上。其理論見解多從人情事理角度著眼,較為感性動人。然此亦 為其「人間佛教」之特色,以不重理論,以重生活化、人間化為其宗旨,反而彰顯佛光山在叢林制度與組織方面的嚴密與健全。 星雲大師的佛教女性觀,不論在佛教思想史上,或者中國婦女運動史上,乃至當代宗教發展上,實居於承先啟後的歷史關鍵性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