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自覺與行佛
今年是我出家66 年、弘法邁入第56 個年頭;去年出版《雲水三千》時,有人問我:什麼叫雲水三千?也有人問我:為什麼要經常在五大洲來回奔忙?我回答:天上的白雲飄來又飄去,地下的河水流過去又流回來;出家人行腳就是雲水。雲水到哪裡去呢?三千大千世界。所以,雲水就是「行佛」。
佛光普照,法水長流
星雲大師對人、對事的處理,都是我們學習的典範。尤其我和我先生趙元修認為,大師在有生之年,能夠把佛法帶回中國大陸,真是非常了不起,功德無量的事情。大家知道大師回中國弘法的歷程是很辛苦的,可是大師從來沒有猶豫過,他是我看過最勇敢的人。
返本開新:論佛光山教團的「四大宗旨」
在漢傳佛教脈絡之下孕育而生的「人間佛教」,在當代能夠盛行於台灣, 與其平易近人的弘法型態有密切的關係。尤其「人間佛教」的事業豐富多元, 寺院也多位於繁華的大都市,僧侶往往基於弘法的需要而必須親身融入現代都會。他們不但生活在塵俗之間,以其笑臉來接引大眾,以其親切來服務信徒, 從而拉近了僧俗之間的距離。甚至在弘法過程中經常會運用現代化的設備,搭 配聲光效果、舞台演出等嶄新的方式呈現,以期吸引眾人的目光。
佛光山寺建築命名理念
佛光山總本山的建築命名相當特殊,體現了星雲大師建設人間佛教的道場的期許與願望,而佛光山建築命名,可略分成三大部分「佛光教育」、「佛在我心」、「人間佛陀」,內容依據主題的不同,分別探討人間佛教的六種性質,與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性格,經由對命名的探討,來窺見一代宗師弘法為教的風範。
自覺與行佛
今年是我出家六十六年、弘法邁入第五十六個年頭;去年出版《雲水三千》時,有人問我:什麼叫雲水三千?也有人問我:為什麼要經常在五大洲來回奔忙?我回答:天上的白雲飄來又飄去,地下的河水流過去又流回來;出家人行腳就是雲水。雲水到哪裡去呢?三千大千世界。所以,雲水就是「行佛」。 這數十年來,看到佛教在台灣乃至世界各地蓬勃發展,不但信仰佛教的人口逐年增加,尤其佛教所辦的各種弘法活動,也都普遍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熱烈參與,這真是值得可喜的現象。但是另一方面,卻又感於這麼多年來,一般佛教徒的信仰始終停頓在「信佛」、「拜佛」、「求佛」的階段,不免想到過去佛教之所以衰微、沒有力量,就是因佛教徒沒有在生活中落實佛法。例如,佛教要我們慈悲,多少佛教徒有真正的慈悲?佛教要我們喜捨,多少佛教徒具有喜捨的性格?佛教要我們有般若,多少佛教徒是真正的明理、有智慧?身為佛教徒而沒有佛法,佛教怎麼不衰微呢?
從「柏林佛光山德文組」看德國弘法成效及佛教本土化
德國人性好沉思,是西方國家中最早體會佛教真諦,並禮讚佛教教義的國家。許多哲學家,如康德(Immanuel Kant)、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及音樂家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等,都是佛教的崇信者。佛教思想藉由這些哲學家、藝術家的啟蒙,於十九世紀得以在德國扎根。 1992年,滿徹法師奉派在柏林,成立佛光山道場,是漢傳佛教弘傳之濫觴。二十餘年來,柏林佛光山秉持佛光山文化、教育、慈善及修持四大宗旨弘揚佛法,成果彰顯。其中,值得探討的是,「柏林佛光山德文組」在1998年成立,並由德籍學員自發性地籌組、策畫、安排與執行。筆者即以此團體作為本研究的核心主軸,探究其在佛教本土化之進程中的文化適應、歷史地位及其意義或貢獻。
大陸佛教的歷史回顧及對未來發展的展望
自一九四九年以來,中國大陸佛教已經經過了四十餘年的發展歷程,回顧歷史,展望未來,尤其在今天,二十世紀即將過去,二十一世紀就要來臨的時候,我認為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半個世紀以來,大陸佛教既經歷了復興發展的喜悅,也經受了沉重劫難的痛苦。今天,劫難已經過去,光明降臨人間,大陸佛教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復興發展的好機會,未來的前途將是光明無限。
佛教梵唄音樂弘法大會
佛教梵唄音樂弘法大會  Buddhist Hymns And Music Dharma Propagating Service
國際佛教促進會大陸弘法探親團
國際佛教促進會大陸弘法探親團  Dharma Propagation and Homecoming Grou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