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悠遊天外與歌舞人間—從中秋玩月詩看唐代道教信仰
中西宗教改革之比較—從路德到加爾文與從太虛大師到星雲大師
發生在歐洲的宗教改革,是一場大規模的精神革命和社會革命,西方現代性的自由思想、民族國家、民主政治、經濟倫理、科學理性精神和理性主義哲學等方面,皆有賴於其孕育和培植。而中國的佛教改革,肇始於太虛大師的人間佛教運動,在台灣亦方興未艾,成果卓著,重建佛教之信仰,扭轉明清以來佛教邊緣化之頹勢。而路德與太虛大師皆以理論見長,加爾文與星雲大師則都以非凡的實幹家聞名,且如果把這兩場宗教改革放在一個現代化的視域中,相較於各自的傳統宗教,考察它們如何做出創造性的闡發;教義強調的側重點不同之處;有哪些形式上的不同,發現它們相通之處頗多,足可玩味。
星雲大師的戒學思想——以《人間佛教的戒定慧》為中心的考察
佛教的全部思想和修行可以用「戒」、「定」、「慧」三學概括。其中,戒學作為三學的基礎,在整個佛教修行體系中具有根基性的作用,被稱為「無上菩提本」。戒律是佛教信徒樹立信仰的開端,也是需要貫徹在整個修行過程中的基本準則。
佛教中的「魚王」
佛教創自社會,在其發展過程中與海洋文化有不可分的連繫,通過對大海中的魚王敘事,為信眾勾勒出一個體積碩大、力量強大的魚王。從佛教於印度創生開始,到大乘佛教廣泛流行,這些魚王的敘事始終沒有斷過,除了成為慈悲利生的榜樣,更多的目的還在於引人入善,走上正道。中國文化中也有類似魚王的描寫,這是因為二國有同樣背景的海洋文化,故而想像出引人入勝的魚王敘事。在佛教經典與教義理論中,尤其是後期佛教中,魚王的身分發生變化,神祕光環越來越少,其出世性與救世性愈淡,破壞性則愈強,此為人們對魚王認識的變化規律。本文試圖揭載佛教裡的魚王功能及其變化,以饗讀者。
心中要有什麼?(二)
心中要有什麼?(二) What to Keep in Mind (2)
佛在心中 信仰昇華
佛在心中 信仰昇華 The Buddha Is Within Our Heart; Our faith is sublime.
中美文化講壇系列 紐約佛光人共享佛法傳遞的喜悅
休士頓中美文化講壇主辦的系列講座,主題為「佛法帶給我們的喜悅」,吸引來自紐約及紐澤西逾200位佛光人參與。與會者透過佛法的學習與分享,沉浸在佛法所帶來的喜悅之中,共霑法益。 這次講壇特別之處在於結合僧信二眾,邀請出家與在家代表共同分享佛法的智慧與實踐。與談人包括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副院長妙光法師、國際佛光會檀講師趙元修,以及此次論壇主持人趙辜懷箴檀講師。他們從不同的視角深入,探討佛法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與意義,並分享各自在修行過程中所獲得的智慧與喜悅。 論壇主要圍繞兩個方面:一是學習三藏十二部經中,哪一部最具啟發性;二是學習人間佛教或親近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過程中的最大啟發。妙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