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我們所有的迷惘皆來自「不識相」
我不是佛
佛寺楹聯 ─ 佛光山寺不二門 (內)
佛寺楹聯 ─ 佛光山寺不二門 (內)  Temple Couplets - the Non-Duality Gate (Interior), Fo Guang Shan
焦窗隨筆 :不要小覷了我!
專題講演:佛不是喪,佛是慈悲,智慧和精進
各位同學好!剛才開幕式上說過:星雲大師設立的這個人間佛教論文獎學金項目,最主要的宗旨是傳承中華文化,傳承佛教文化,培養佛教研究者年人才。此次人間佛教獎學金發表會恰好趕上辭舊迎新,各種各樣的新年活動在大覺寺舉行。而此次榮幸代表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作主題演講,我想所講要有一點現實意義,所以我把今天的演講主題定為:「佛不是喪,佛是慈悲、智慧和精進」
誠與不二——儒佛精神哲學的參會
作為東方哲學的兩個重要分支,中國的儒家和印度傳入中國的佛教,都在精神哲學上提供了對終極性「一」的思考。從「此在」世界的角度看,儒家之「誠」和佛教之「不二」提供了一個充實飽滿的秩序世界,這個秩序的建立整全性地把握了精神本體的絕對性和「此在」的相對性,由此建立「此在」奮進的意義,在有限性中建立了無限的追求的可能。這種追求因為東方內斂的精神走向,極少外顯為對物質的占有和對外在欲望衝突的設定和解決。因此,我們也可以說,儒、佛傳統文化的資源,可以為重新定義人之所以為人的當代人文價值提供綿綿不絕的滋養。這個特質在外向發展的思辨哲學和分別智慧中,只會得到南轅北轍的結果。
從《維摩經》不二思想談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弘化
《維摩經》雖然在第九品才直名「入不二法門品」,其實全經串穿了「不二」思想,各品的差異只是體用、權理之別。此經先言權事,到第九品再以理體總歸,而後再以事用說明不二。楊曾文教授曾說:「推進佛教適應時代和社會而發展進步。其中一個重要的環節是對『不二』作出有前提條件的解釋。」「二」是對立,若在弘法上面對「不二」首要解決的就是世間、出世間如何行道的問題。而當代推動人間佛教者星雲大師(以下簡稱大師),不但提出了「以無為有,以退為進,以空為樂,以眾為我」的不二思想,他更說「我們為什麼要追求不可知的未來,而不去落實現實國土的身心淨化呢?」這是站在淨穢不二,此方即為淨土的立場,正與《維摩經》淨穢二土「不二」的思想相契。 因此當我們在分別高低,分別究竟不究竟的爭議時,大師因圓融無相,無分別執取,所以去除了外在的對立分別,以性空不二思想開擴了八宗兼弘的道場,以及各派相互融和的人間淨土。佛光山從來沒有八敬法的問題與爭議,這是大師以其不二思想於此世間以其「心淨」而讓「國土淨」;也因其成就眾生讓「國土淨」的同時,此方國土人民而得「心淨」的實例。
印順導師不曾說過禪宗是「梵我外道」--回應慧昭法師與陳英善小姐之「印順法師說」
如是我聞與不忘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