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當彌勒遇到彌陀」 淨土論壇啟發淨土信仰真義
教授主講「當彌勒遇到彌陀」淨土論壇,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覺培法師主持。 圖/佛光山叢林學院提供 彌勒淨土的殊勝莊嚴 需要眾人成就 人間社記者 周子嘉 高雄大樹報導 「當彌勒遇到彌陀」 淨土論壇啟發淨土信仰真義 極樂世界是「入學」門檻 非菩提心不可 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佛光山叢林學院承辦的淨土思想論壇「當彌勒遇到彌陀」,4月29日在東禪樓舉行,由專研彌勒信仰的四川西華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王雪梅教授、專於彌陀淨土的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教授主講,在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覺培法師主持,精彩的問答之間,引領現場近250位大眾契入彌陀淨土和彌勒淨土的莊嚴及其信仰真義。 圖說:佛光山叢.....
【觀音論壇】「有形可感:觀音信仰的形象與神韻」
第二場論壇 影片 【觀音論壇】「有形可感:觀音信仰的形象與神韻」 相關連結 主 題:有形可感:觀音信仰的形象與神韻 日 期:10月8日(六)下午2:00-3:30 主講人:如常法師/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館長 陳玉女教授/國立成功大學副校長 主持人:妙光法師/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 時 間:14:00-15:30 影片連結:https://youtu.be/TtB6xi5X6XU 同步直播 藏經樓法寶堂,Zoom及Youtube線上播出 第一場.....
對全體佛教文化知識與信仰的整合
「社會理性」—佛教研究的新視角—從馬克斯‧韋伯的誤解說起
宗教理性化的概念,作為馬克斯•韋伯理想類型的研究方法之一,是韋伯宗教社會學體系中的一個基本概念。它主要是強調信仰的普遍性和信仰實踐的制度化,主張信仰的除魅,主張宗教信仰的社會實踐形式,並非某些特定個人的精神優越和信仰特權,而應當是一種社會生活方式,無論何人都能夠基於信仰及其實踐方式,得以進入現實社會、日常生活。它的基本內涵,就是要求在信仰體系面前一視同仁,不分貴賤地共同覺悟。 佛教之相較於基督教,無論在信仰的選擇層面,還是在崇拜體系的構成方面,都存有很大的差異。可是,就宗教社會學的基本學術宗旨而言,它關懷的往往不是信仰以及信仰什麼的問題,而是一種信仰體系能夠對現實社會發生何種影響的問題,一種宗教信仰在現實社會中的實踐路徑及其結果問題。 本文試析佛教的理性化問題,並不源自於西方基督教現象,而是中國人如何處理國家與個人信仰、社會與宗教構成、佛教信仰如何能夠進行社會實踐等現代性問題,而不局限於個人冥想、私人修持、覺悟自證。同時,這也關係到當代中國佛教研究的方法論,是關涉到中國人間佛教的社會實踐及其模式的重大問題。
儀式音樂研究的理論定位及方法
本文擬提出一個研究中國「近」信仰體系儀式音樂理論架構的初步設想,以作拋磚引玉,與參會學者們交換意見。
佛光山未來展望
五十年前,剛創建佛光山時,我構思了佛光山未來的整體樣貌,請中油工程師謝潤德居士協助繪製了一張草圖,西邊有佛教叢林學院、大悲殿、大慈庵;中間山脈從不二門、朝山會舘到大雄寶殿,為信徒的信仰中心;東山有大佛城、文殊殿、男眾部等建築群,與西山高處的峨嵋普賢殿遙相對應。
星雲大師佛學思想對社會與大眾影響——從宗教心理學視角
現代社會的人們會有多種信仰選擇,曾經是外來文化但成功中國化並對中國產生深遠影響的佛教,在今天社會環境下,自身的生存發展以及如何調整自我以適應社會現實,都是當下佛教發展面臨的課題。星雲大師和佛光山發展尤為注重「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的發展宗旨,形成了具有「傳統與現代融合、僧眾與信眾共有、行持與慧解並重、佛教與藝文合一」特點的「星雲模式」。有關佛光山和星雲大師對佛教發的傑出貢獻,眾多學者在相關著作中闡釋得都非常詳細,在此不再贅述。本文嘗試從宗教心理學的視角探討,具體關注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和傳法模式對社會整體與信眾、大眾群體的心理健康有哪些積極作用,從而更好地推動人間佛教蓬勃發展,改善社會、大眾、個人的健康發展。
從《勝鬘經》看佛教的社會思想理論
佛教思想信仰中社會思想理論的部分,是佛教思想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大乘佛教中非常重要的理論領域。因為大乘佛教以其對於最高圓滿覺悟的不懈追求,對於眾生、社會的強烈承擔精神及救度意識,表現出比傳統佛教更為突出的社會向度的參與色彩。而在近現代人間佛教所推動的佛教轉型發展中,如何合理實現佛教「社會化」方向的轉型發展,更是佛教的重大理論、實踐課題。為此,鑑於對於佛教社會思想理論的研究一直是傳統佛學研究中比較薄弱的環節,本文以印度三世紀中期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勝鬘經》為中心,對此經包含豐富深刻的佛教社會思想理論予以了較為系統的研究和評述。
再現佛法真義,回歸佛陀本懷——讀星雲大師新著《佛法真義》
人間佛教就是真正的佛教。它不僅僅是一個佛教界提出的口號,也不僅僅是一個時代的主張,它是佛教形成以來就擁有的弘法利生的實踐方式,也是一種新型的思想體系與信仰結構。 真正的佛教就是人間佛教。因為人間佛教把出家和在家、出世和入世、寺院和家庭、山林與都市、男眾與女眾等等一切都融合、完整、圓滿了。為此,能夠體現這種圓滿、完整與融合的實踐體系的思想與信仰,就是最能有利於當代人間社會的佛法真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