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楊文會與近代佛教復興
十九世紀五十年代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在中學嬗變、西學東漸的歷史契機中,在思想解放潮流下,佛學的著作和學說引起許多學人的興趣,從而形成佛學復興的思潮。這一時 期,佛學以經世致用,迎合近世思想理論思維和社會革命的需要為主旨,承繼傳統,適應社會,借鑑西方來闡釋自身,對於中國傳統文化重塑,中西文化交流及中國佛教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近代佛教的復興,是承續傳統,特別是清學傳統,在社會歷史深刻變化、西學東漸的的情況下發生的。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學術的內在理路和西學影響的複雜歷程。充分認識 和闡述佛教復興這一現象是全面深入理解近代文化傳統的基本前提,也是建設民族新文化必須注意的文化遺產。 楊文會(一八三七-一九一一)是近代佛教復興的中流砥柱之一,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在他身上匯聚了近代佛教復興的時代精神和發展理路。 本文試從中西交流和文化變革的歷史背景中,以楊文會為個案,通過對其佛學思想、佛教活動的闡述,評析佛教復興的時代精神和發展理路,並試圖揭示近代佛學與新文化之間的 關聯。本文分為三部份,第一部份簡單概說近代佛教復興的背景、內在性及其時代精神與特色。第二部份具體評述楊文會佛學思想、復興佛教活動及其影響與地位。第三部份結語,總述楊文會復興佛教的時代精神及其在近代佛教復興中的地位與影響,並從中評析佛教復興的時代精神和發展理路及其在近代學術變化、建設民族新文化中的作用。
韓國彌勒信仰的開展
「社會理性」—佛教研究的新視角—從馬克斯‧韋伯的誤解說起
宗教理性化的概念,作為馬克斯•韋伯理想類型的研究方法之一,是韋伯宗教社會學體系中的一個基本概念。它主要是強調信仰的普遍性和信仰實踐的制度化,主張信仰的除魅,主張宗教信仰的社會實踐形式,並非某些特定個人的精神優越和信仰特權,而應當是一種社會生活方式,無論何人都能夠基於信仰及其實踐方式,得以進入現實社會、日常生活。它的基本內涵,就是要求在信仰體系面前一視同仁,不分貴賤地共同覺悟。 佛教之相較於基督教,無論在信仰的選擇層面,還是在崇拜體系的構成方面,都存有很大的差異。可是,就宗教社會學的基本學術宗旨而言,它關懷的往往不是信仰以及信仰什麼的問題,而是一種信仰體系能夠對現實社會發生何種影響的問題,一種宗教信仰在現實社會中的實踐路徑及其結果問題。 本文試析佛教的理性化問題,並不源自於西方基督教現象,而是中國人如何處理國家與個人信仰、社會與宗教構成、佛教信仰如何能夠進行社會實踐等現代性問題,而不局限於個人冥想、私人修持、覺悟自證。同時,這也關係到當代中國佛教研究的方法論,是關涉到中國人間佛教的社會實踐及其模式的重大問題。
開創佛學數位革新 《佛光大辭典》英文數位測試版正式發布
編纂的《佛光大辭典》中,將32000條目翻譯成英文,共計1000萬字,涵蓋20個類別和十多種古代語言。 妙光法師感謝學者提供專業知識、經驗和創意,使團隊不斷向前邁進。他表示,《佛光大辭典》英譯版是連接中國佛教文學遺產與全球社群的橋樑,藉由精確的翻譯促進跨文化理解和對話的功能。期盼透過數位測試版收集反饋,改進和提升品質,並誠邀全球學者和技術專家加入。 蘭卡斯特教授以「《佛光大辭典》英譯版介紹」為主題,簡述《佛光大辭典》的歷史及英譯版的必要性,強調《佛光大辭典》將古老經文變得通俗易懂,為當代所用,這是編纂該辭典及翻譯的最高指導原則。他表示,「英語是國際交流主要語言,其普及性彰顯《佛光大辭典》翻譯成.....
星雲大師「行佛」思想研究
「行佛」論是星雲大師修行觀的核心觀點和重要容。「行佛」思想的形成經歷了萌芽、發展和提煉三個階段,是星雲大師關於人間佛教事業的重要理論總結。「行佛」強調行佛所行、實行佛事,揭櫫了實踐、入世、自覺、普濟的人間佛教要義,折射了星雲大師思想的整體傾向和當代人間佛教的精神主旨,是當代人間佛教運動中關於修行和解脫理論的全新表述。從整個佛教思想史來看,「行佛」思想是循著佛教中國化、禪宗生活化以及現代佛教世俗化的内在線索進一步發展而來的,是對傳統佛教修行觀的發展和創新。在現代化語境中,如何實現神聖與世俗的平衡和融合,如何推進古老的佛教在修行實踐上與現代世界更為緊密地合,星雲大師的「行佛」思想提供了典範性的解決方案。從全球宗教世俗化運動的大背景來看,「行佛」思想是現代宗教世俗化浪潮在中國佛教的理論共振,為世界宗教修行實踐的現代化提供了「中國模式」。從這些意義上來說,「行佛」論是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理論最重要的貢獻之一。
星雲大師白話佛典推廣研究
佛教經典的譯傳是佛教傳播與發展的重要方式與内容。歷史上中國佛教經典的傳播,主要以譯經、抄經、誦經、印經等為主。近代以來興起的佛經白話事業,佛經典傳播推廣的一種新的重要形態。漢語佛教文化圈裡的僧人和學者們在佛經白話事業上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和爭議。重視佛教經典的推廣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的特點之一,星雲大師不僅自己完成了部分白話經典的撰述,並且推動出版了《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白話版》叢書,成為佛教史上將佛教經典現代化、通俗化、普及化的一大創舉。星雲大師與佛光山對白話佛典的推廣,為佛教經典的通俗化與社會化作出了卓越貢獻,在佛教現代化轉型過程中具有獨特的意義。
藏傳佛教的生態環保理念—我讀星雲大師所思所感
漢文佛教大藏經的刻印—兼談《佛光大藏經》的編纂
一千多年來,中國佛教界和朝廷刊刻了二十多種大藏經。最初的編纂者是以《開元釋教錄》的紀錄為基礎,他們的責任是按先前的某版本,儘量收集齊全。然大藏經多被藏在藏經樓裡,使得承載佛陀教導的大藏經,其淨化人心的功能無法發揮出來。《佛光大藏經》是中國大藏經發展史上,第一部旨在以普通讀者為對象的大藏經。它是以民間的力量編纂的。其目的十分明確,就是「現代人人能讀,讀而易解,解而能信,信而易行」,隨著紙本和數據化的大藏經的普及,佛法能通過大藏經延續和流傳。《佛光大藏經》的貢獻,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劉禹錫與佛教
中華佛教,特別是學術,自隋代開始「獨立」後,入唐即稱鼎盛,廣泛影響國人生活,唐代如韓愈等排佛崇儒的儒學名家,尤係如此. 劉禹錫生來,其性即聰慧不凡,自幼受到佛學熏染,深得名僧靈澈,皎然器重,故其學問大成以後,茍為文,則多見反應其直接間接受了釋門學術的深刻影響; 若為詩,則多見表現其個人對釋家高僧文物的特別欽仰. 本文作者輯錄集本,外本所收,經劉氏吟和的詩歌,其中充分表現他個人對釋家高僧,文物特別欽仰者,並用全唐詩內所收新編十二卷劉禹錫詩,相與校對付印. 由這些作品可明顯看出,劉禹錫自幼即與中國佛教佛學及佛化,結了不解之緣,亦可獲知他個人不厭其煩地反復表白,個人由愛佛而信佛,深受佛教佛學的影響。
建設社區佛教
都市佛教是與山林佛教並為中國佛教的兩大部分。在當前中國大陸地區,踐行人間佛教理念,都市佛教做得較好,但不可以將「都市佛教」與「人間佛教」畫等號。本文從宗教市場理論與社會交換論角度出發,指出當前中國大陸佛教,無論是都市佛教還是山林佛教都要踐行人間佛教的理念,並進一步提出「社區佛教」概念,向基督教學習走「社區化發展」的平民路線,密切與周邊社區連繫,積極開展社區公益服務,唯有如此,才可實現「人間佛教」的宗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