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主題座談「拭目以待的挑戰與機遇:人間佛教如何面對AI時代的降臨」
提到近代中國佛教的現代化轉型受到了日本佛教學術界的影響。在中日佛教文化的交流過程中,學者們也在思考AI技術對宗教的影響。他指出,AI的出現不僅是對傳統佛教傳播方式的衝擊,也促使我們重新審視“何為真正的自我”。當AI能夠替代部分思維活動時,佛教如何在技術浪潮中保持自身的核心價值,這將必然成為值得深思的問題。 而後,王雪梅教授圍繞“人何以存在”“人如何存在”等哲學命題展開深度探討,剖析人工智慧技術對人類生存方式及宗教信仰的衝擊與重構。王教授指出,AI技術雖為生活帶來便利,卻未消解現代人的存在焦慮。她以“AI男友復活”等社會現象為例,認為技術對社交與認知模式的重塑正加劇“人群中的孤獨感”。她強調,技.....
「高牆心聲」—佛光山監獄教化活動的文本挖掘及 LDA 模型分析研究
佛教參與罪犯改造具有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意義。本文以佛光山監獄教化活動為研究對象,意在通過分析參與者的直接回饋,探索活動對服刑人員的作用,提供監獄教化組織參考;使用TF-IDF 關鍵字提取和 LDA 模型,並進行特徵分組,分析106 篇參與心得;佛光山的監獄教化活動能夠積極影響參與者,不同活動產生不同效果。活動立足佛教「心靈」解脫,效果與「四給」理念契合,與教化點關係不大,與活動設計關係密切。「佛學會考」、「三皈五戒」活動具有較強宗教色彩,參與者更專注從內心獲得精神歸屬,群體間思想感悟相似。巡迴講座參與者更容易與主講人共情,加強自我反思,產生特有的內心感受。命題式書畫競賽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參與者思惟發散與情感宣洩。教化活動呈現連續性和承接性,與佛教「信解行證」修行契合。但教化組合仍處於非自覺狀態,未來的教化活動須靈活組織,有針對性地開展。
【一筆字‧ 紙上展】提醒自我(上)
人間佛教精神—所有眾生都是一體關係—佛光山「人間佛教與當代社會」
我這個人,對佛教實在知之不多,但我想當代社會,人生故事,或許也就是「人間佛教」的精神吧!因此,我想要分享的是哈薩克斯坦與中國,這兩個互不了解而一度對抗的國家,因為音樂和文化漸漸融入彼此;也就是「包容別人」正是一種「人間佛教」的精神。而另一個人生故事則是個體融合,台灣高學歷女孩,以質樸的性格及畫畫寫生融入中國大陸陝北鄉下的故事。人世間,人們祈的是福順,品的是文化,求的是安康。我們每個人的洗心之旅,展現的正是中華文化自信的精神。星雲大師說,我們的人間佛教,要把自我提升,肯定自我,我有如來智慧德相,承認「我是佛」。這種對自我的提升,就是人間佛教的精神。
【一筆字‧ 紙上展】提醒自我(上)
【一筆字‧ 紙上展】提醒自我(中)
第一屆博士人間佛教論壇 兩岸學者精闢演繹
的精神來迎接,且無懼承擔。人間佛教與人間淨土也是傳統佛教所談「此岸到彼岸」的例證。 杜保瑞發表「佛學與中國哲學和佛教真理觀研究」,他以佛光山法師總是站立筆直、口齒清晰、觀念清楚破題,談佛光山教育中重視自我訓練與提升的特質,讓他在廣學中國儒釋道哲理後,開始傾心並學習星雲大師心法。他認為儒家強調對現世的承擔與服務;道家則透過給予,提供有效領導方法;而佛教講求因果與生死,藉此認識命定的原委、知天命、識人生,獲得心靈自由。 謝大寧提出「我對人間佛教未來的看法」,他從歷史的必然性、階段性、意義及使命來談人間佛教。他認為隨著體制性的現實社會出現,迫使僧團面對社會國家,人間佛教自然出現。早期太虛大師以個人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