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星雲大師的生活世界與思想世界特質
作為近現代中國佛教的研究者,每當我們將目光聚焦到「當代人間佛教」,聚焦到「星雲大師」與「佛光山現象」時,我們都在探尋一個問題,那就是――支撐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實踐奇蹟的人間佛教思想核心內容與核心特質到底是什麼?可是,想在大師的著作中直接找到這一答案並非易事,因為星雲大師向來不故作高深之論著,其博大精深的人間佛教思想大都凝結、消融在其偉大的弘法實踐之中,融化在大師知行合一的日常生活之中,而非僅僅呈現為語言文字的表徵。因此,只有透過大師生活世界的豐富表象,我們才會發現大師的生活世界裡到處都散發著無法遮蔽的人間佛教思想光芒;我們會發現,大師的思想與智慧是流動的般若,是靈活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智慧,是知行合一、身體力行的菩薩道精神。可以說,生活世界與思想世界的高度融合,般若智慧與善巧方便的高度統一,就是大師人間佛教之最核心的思想特質。如果在近現代人間佛教思想的發展脈絡裡來理解大師這一思想特質,可概括為如下幾個方面:1) 與時俱進、2) 知行合一、3) 同體共生、4) 開放包容、5) 大道至簡。
「世界神明聯誼會」體現宗教的生命終極關懷
2016年12月25日由「中華傳統宗教總會」主辦,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承辦的「2016世界神明聯誼會」,共有宮廟教堂685間3、神祇2,188尊與會,締造「最多宮廟教堂參與」、「最多宗教的佛像神尊聚集」兩項世界紀錄,逾十萬名信眾共同參與盛會。郭書宏〈看人間神明聯誼致融和世界和平契機〉一文亦指出,此活動具有「一、同中存異,神佛同在。二、釋儒道合,中華道統。三、放下本位,和諧尊重。四、有情有義,人神相挺。五、無我利眾,同體共生。六、創舉突破,世界瑰寶」等六點特色,「世界神明聯誼會」實開啟大眾認識台灣宗教信仰所蘊藏的豐富寶礦。
極性之網中的「宗教人」—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宗教多元思想闡釋
星雲大師宣導踐行人間佛教,致力於宗教融和,希冀以宗教的力量實現世界和平。本文在全球宗教多元主義的視角下挖掘星雲大師的宗教多元理論,將之與全球視野中的宗教多元論者之闡發進行比較與融合,基本呈現了星雲大師宗教多元思想之形態。面對當今世界的多元宗教現實,星雲大師從個體的人出發,以「基本良善」作為人間佛教的倫理性格,人本特質貫穿其宗教多元思想之始終。面對宗教間關係時,「星雲大師宗教多元思想」在佛教內部,可突破判教的桎梏,以佛陀本懷統攝諸宗派;在佛教外部,可突破等級化的差異判釋,以「本尊」為精神依歸,平等客觀地看待他宗,以「同體共生」為希冀。最後,「歡喜」作為星雲大師的宗教多元主義思想的最終指歸。
「同體共生」的精神來源——以星雲大師國際佛光會第二次主題演說為依據
正如星雲大師所云:「我們現在揭櫫『同體與共生』作為這次大會的主題,不但合乎真理法則,更富有時代意義。」「同體共生」,一方面合乎自然科學(「現代綜合進化論」),另外一方面又體現了人文精神(儒釋道三教),達到了事實與價值的統一。佛光山弘揚「同體共生」的精神,一方面是在完成佛教「化現代」的神聖使命,另外一方面也是在弘揚中華文明的根本精神。可以這樣說,星雲大師提倡「同體共生」的精神,表明佛教的理念能夠成為社會公共性價值,為現代社會的培育與發展提供精神支援。
從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之環保思想反思當代佛教之放生實踐
佛教放生實踐是當下尤為流行的宗教活動之一。每年佛、菩薩、護法或高僧大德之聖誕,或出家,或成道,或涅槃之日,各地寺院以及民間佛教團體都會舉行各式各樣放生活動,法生,繼而拯救生靈。近年來,隨著放生熱的興起,佛教傳統意義上的隨緣放生轉化為了目前的定期放生,且由於放生者自身佛學素養的參差不,其放生動機的多樣性以及對放生物生活習性的不了解,導致放生等於放死的慘狀。基於此,筆者透過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之環保思想,即以「同體共生」為核心、以「慈悲護生」為基本態度、以「惜福勤儉」為主要措施、以「內外淨化」為落實途徑、以「人間淨土」為踐行目標,繼而進一步反思當代佛教之放生實踐所存在的弊病,並分析其現象的原因,以及應採取的相應措施,進而實現從個體「心靈淨化」向集體「人間淨土」的昇華。
星雲大師的動物觀——兼論動物保護與人間淨土建設之關係
星雲大師對動物的認識,既有受傳統佛教觀念的影響,也有受近代西方科學進化論的影響。他對動物的認識主要可以概括為三點:動物具有自在的清朗佛心;動物是人類同體共生的生命體;動物是人類生命教育的良師。基於這樣的認識,星雲大師提出「以護生代替放生」和「推廣生權時代理念」的動物保護思想。同時,星雲大師又將他的動物保護思想與佛教的戒律規範結合起來,從而產生更持久、廣泛、有力的效果。星雲大師致力於人間淨土的建設,而動物作為眾生中的一部分,作為人類同體共生的生命體,如何減少人與動物之間的衝突與張力,保護動物的權益,落實動物的生權,也成為人間淨土建設事業中一項重要的內容。
第五章 「同體共生」思想與人類福祉
「人間佛教在東亞與東南亞的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
香港佛光道場 「人間佛教在東亞與東南亞的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 研討議題: 人間佛教在東亞與東南亞開展的修持理論 人間佛教在東亞與東南亞開展同體共生之成效 人間佛教在東亞與東南亞對環境保護的實踐 人間佛教在東亞與東南亞對婦女(或性別)的關懷 人間佛教在東亞與東南亞對社會關懷與救濟的實踐 人間佛教在東亞與東南亞的寺院管理實踐 星雲大師在東亞與東南亞推動人間佛教之影響 佛光山比丘尼在東亞與東南亞推動人間佛教之貢獻 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香港佛光道場、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協.....
佛教的平等觀與人間佛教
佛教中的「平等」包含作為教義的「平等」和作為社會理念的「平等」兩方面的內涵。前者指一切法自性寂靜,無生無滅,超言絕相,畢竟平等;而後者則指菩薩平等地看待一切眾生,平等地救度一切眾生,以及一切眾生在法性或佛性的層面上平等無差別。總之,佛教的「平等」與「差別」都與佛教修行體驗結合在一起,具有特定的含義。它們與社會上存在的諸如貧富差別意義上的「差別」以及消除這些差別而達成的「平等」是不同層次的概念。儘管如此,佛教提倡的男女平等觀念、無情佛性觀念等,對我們思考當代的平等問題和生態倫理問題等皆有啟發。而星雲大師從佛教同體共生的立場對世界和平的論述,是我們思考佛教平等觀的現代意義的典範。
從「山林佛教」走向「人間佛教」的弘法精神 ――星雲大師「同體共生」的菩薩道理念
本文主要從太虛大師提出的「人生佛教」、「人間佛教」談起,並反省從「山林佛教」走向「人間佛教」的內涵。本文提出人間佛教於二十世紀三〇、四〇年代之際,是一個共構性的思想結構,當時佛教界僧俗二眾,不約而同地對此思想信念產生共鳴,與當時佛教腐敗有關。拋棄鬼神的宗教是共識,星雲大師進一步斬釘截鐵地表示人間佛教即是佛教,乃至是佛教的全部,徹底地實踐「此地此時此人」的理念,並闡述「人間佛教」的菩薩道精神。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建基於《華嚴經》,依華嚴思想來建構他的「同體共生」的理念。「同體共生」之理念即是由因緣觀作為法理依據,大師透過善巧方便,以現代人的語言,闡述緣起性的佛法要義,並強調「人間佛教」行者最終須體解中道緣起的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