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的出版及其學術思想意義
現代人的精神困境與星雲大師的 《治心百法》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新書發布座談會 人間佛教傳燈萬方
論壇1A場次由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主持,發表人有南華大學宗教研究所人文學院院長呂凱文、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李玉珍、南華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暨佛光山副住持慧開法師,以及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教授何建明線上發表。 首先由呂凱文教授發表〈《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之學術詮釋與省思〉,強調此作品不但可作為宗教現代化、全球化、社會化及跨文化文明互鑒等相關議題的核心文獻,更為上述這些領域的實際落實提供文獻上的印證。在現代社會逐漸面臨宗教邊緣化與碎片化的趨勢,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正開闢出一種能夠「以宗教倫理引導現代生活」的力量,不但展現人間佛教對現代文明的積極回應,也對未來.....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 弘揚佛教十大貢獻照耀人間
會理事長黃承國,立法委員許智傑、邱議瑩、林岱樺、黃捷及中華傳統宗教聯合總會榮譽總會長王金平出席。 另外,佛光山教團系統大學總校長楊朝祥及副總校長林聰明、南華大學校長高俊雄、成功大學副校長陳玉女、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主任萬金川、高雄市議員黃飛鳳等與會。 發布會在播放星雲大師開示的影片中揭開序幕,大師闡述「人間佛教」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要讓大眾有自尊、自信,勉大眾「以出世的發心,做入世的事業」,勿消極要樂觀。心保和尚也在影片中分享出版《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是要讓大家更了解大師的精神、慈悲和智慧,並勉勵大家從「我是佛」中了解「人人都具有佛性」。 慈惠法師分享,星雲大師終其一生都在弘揚人間佛教,這.....
人間佛教與當代社會十堂課
Zoom會議室 人間佛教與當代社會十堂課 「人間佛教與當代社會十堂課」第五堂課來了!7/1主題「理解人間佛教本質與內涵的『四大視域』」,邀請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唐忠毛教授主講,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李向平教授與談,佛光山星雲文教館館長滿蓮法師主持,從「歷史、現代性、中道、中國化」四大視域出發,深入探討人間佛教的核心理念與思想脈絡。歡迎廣為宣傳,線上共學。 Zoom:https://reu.....
我們為什麼選擇艱難的路—談談佛教學系行門書院教育的理念
論佛光山清規的特色及其時代意義
就當前人間佛教理論建構與實踐展開的佛教取得的發展,星雲大師及其開創的佛光山教團所發揮的巨大作用,係世界之所共睹。本文從「組織和制度」的角度,研究僧團與清規的關係,就佛光山清規的歷史源流問題,筆者在清規發展的脈絡底下,旨在說明清規的編撰是佛教因應時代的呼喚所做出的反應,它深植於特定的社會、文化等歷史條件中,目的在解決特定的問題;佛光山清規的產生,一方面來源於星雲大師各個時期的人間佛教實踐,並貫穿在半個世紀以來佛光山教團横、縱發展全過程,其編撰形式和內容與過去的清規存在較大的差異,而特色主要體現在規範對象、核心價值和目標設定上,體現了清規的時代性格。佛光山清規本身所具有的特點,也反映了以星雲大師為首的佛光山教團,在探索人間佛教發展過程中所進行的開拓性嘗試,對於探索佛教的未來和發展,扮演獨特的角色,並發揮出重要作用。
典範重塑——從《畫說十大弟子》談佛教生命教育的當代實踐
本文試從佛光文化出版的《畫說十大弟子》改編僧傳著手,探究如何透過改編重塑聖者的當代形象,並以此建構當代佛教生命教育的實踐範示。 透過視覺的圖象符號分析,認為此書運用不同媒介系統的結合形塑聖者形象為其改編特色,而運用照片、圖畫等不同媒介系統所再現聖者形象的內涵,一是以佛教照片的事實引用,協助讀者在其自身的文化脈絡下感知符號的意義;二是運用圖畫語彙翻譯並重顯抽象的佛教觀念。而對於佛教生命教育的實踐範示,則分從二部分探討。一是在文字與圖象的交互指涉中,探究生命意義空缺如何由讀者填補,並在填補中開展自身生命的意義。另外,則從讀者接受及詮釋的理解中,探究適應讀者接受而建構的生命教育範示,其內涵有三:一是慧命承襲的共同典範。二是教育的學習模範。三是建構學佛者的聖者典型。
佛學與現代醫學:佛教醫學引論
本文以古老的東方佛教和現代西醫學為對象,從東西方文明會通的角度,探討了兩者內在契合與互補,初步提出了佛教醫學的概念及整體框架,並分析了佛教醫學的特點。本文前言部分指出了佛學與醫學在東西文明溝通中的特殊地位。然後從科學性質、結構目的的三個方面分析了佛學與現代醫學的內在契合,指出歷史悠久的佛學完全可以被視為一門古老的現代醫學,並對應於現代醫學模式,從傳統佛學思想中提出了「根─識─塵」理論作為佛教醫學的整體框架。最後在與現代醫學的對比中,總結出佛教醫學的三個特點:完整的哲學根基、獨具的新身關係理論何有效的禪定治療體系。最後,本文簡要論述佛教醫學對人類建設新文明的啟示。
唯識法門與心理健康─唯識派心理學的時代意義
唯識學可說是一門佛教心理學,多年來我參研佛法,在實際修持和觀察研究中,發現唯識學不但是學佛的重要法門,同時也是現代人提升生活適應能力,維護心理健康,培養良好 精神生活的有效指引,所以我把唯識法門稱為唯識派心理學。把它的涵義解釋出來,與現代心理學銜接,讓更多人能使用它,以增進生活的幸福,並對生命的意義有所了解。
				









